作文之家小学生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03 20:05:10 | 作者:无名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什么是线段?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

  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说明了: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2)看刻度尺回答:

  A、“0”在哪儿?

  B、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这么长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1~52页“想想做做”第1~6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核对。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做题时,可利用已有的各种表象作为参照来估计,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学生的估计。

  6、“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再相互量一量对方所画的线段的长。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2

  设计理念: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在生活中具体观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长。会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

  3、在学习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重点: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谈话,同意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同学们,看看我们这儿的桌子,好不好?学校准备再添置一批一样桌子,你能量量它有多长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

  师:大家的方法真多啊?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不一样呢?

  测量同一个物体,所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啊,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才好啊(出示各种工具),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用米尺,有了统一的工具,还要有统一的测量单位才行,孩子们请看:

  妈妈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长20厘米

  英语课本长23厘米

  这些测量结果都是以什么作单位的?(厘米)板书:厘米,孩子们读一遍,现在你知道厘米是什么了吗?(一个长度单位)它不是我们吃的黑米、红米、小米、大米、它是一个—————(长度单位)?面对一个新的单位名称,孩子们,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预设:1、1厘米有多长?2、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那么这节课我就一起这节课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再说一遍,哪两个问题?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还要善于动脑思考哟!(暗中告知孩子的“起点导航”)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尝试探究

  孩子们,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长?

  三、小组互助(一)

  活动要求:

  1、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2、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

  四、反馈点拨

  学生汇报:尺子上有——

  (数字、竖线、0、还有cm)

  解释“0刻度线”

  师:尽管我们用尺子可以去测量的物体可能不相同,但1厘米可是相同的,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有多长吗?你是怎么看的?

  从0到1,从1到2,从2到3(一句话每相邻的两个数间距离就是1厘米)。

  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说说身边有哪些长是1厘米的物体呢?

  我们了1知道厘米的长度,也找出了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孩子们伸出你的小手用手指比划下1厘米有多长,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了,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有多长吗?5厘米呢?

  师:孩子们,刚才通过我们观察知道了1厘米、2厘米、5厘米有多长,你说知道这些是为了什么呢?

  (学会测量物体)

  怎样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呢?这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小组活动(二):

  活动要求:

  1、先估一估手中的纸条有多长?

  2、自己动手测量,在小组内说说测量方法和结果。

  反馈点拨:

  根据孩子测量的方法及结果,及时进行点拨。

  总结:测量物体时,先用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同桌再互说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习测量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五、课堂评价:

  1、看看这几位小朋友测量的对吗?

  2、小红的尺子折断了,在测量时她遇到了难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帮帮他吗?

  铅笔长?厘米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六、课堂总结:

  在上课开始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到现在为止,你感觉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吗?一厘米有多长?知道了吗?说说第二个,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结束语:

  孩子们问题解决了,你们高兴吗?其实啊都是你们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你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厘米只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员,下节课我们接着认识另外的一员长度单位。回到家,用尺子量一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好吗?孩子们,下课!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并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制造悬念,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小木块作单位来量一量学具中纸条的长度。

  教师:再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量贴在黑板上的这张纸条,让学生来量。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小木块在黑板上放不住,测量起来很不方便。)

  教师说明:在测量这两张纸条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小木块,虽然得出了结果,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课件演示)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

  (3)认识几厘米。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在尺子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知道1厘米不仅仅是从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通过多种形式,巩固1厘米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厘米表象,深刻理解了直尺上的1厘米就是1大格,2厘米就是2大格……为后面自主探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3、用厘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画棒有多长?

  (2)量一量:一支铅笔有多长?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课件演示)

  (2)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4)量一量。用正确的方法量出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分析、反思,体会到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势,并且能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三、方法应用

  1、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3、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

  4、判断题。(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加深用厘米量的正确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使学生明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厘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请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能估计一个物体大约的长度。同学们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成功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是,还有几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向这些同学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回答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收获,在一次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最后的小结,不仅重申了本节课学习重点内容,同时激励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积极参与,享受成功的快乐。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4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度,由于学生所使用的测量单位不同,量得的数就不同,从而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指导学生认识米尺,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数学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初步掌握用米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在“想想做做”中,除了继续练习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外,重点练习估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用指宽、掌宽等自己身上的“尺”进一步建立1厘米或几厘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用米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引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动动脑筋自由选择喜欢的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提问:为什么大家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谈话:看来,我们要想准确量出物体的长度,就必须有统一的单位。人们为了量得大家都承认的结果,常用什么工具来量长度?米尺上有一种长度单位叫做厘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板贴:认识厘米)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刻度尺。

  谈话:尺子你们有吗?拿出来一起看看。哇,有这么多尺子,别看你们的尺子有这么多的花样,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地方,我随便抽出三把尺子来作比较,(把这三把尺子放在投影仪上)请你们拿自己的尺子和这些放大的尺子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在学生回答都有数字时,让学生从左往右按顺序读一读。

  在学生回答尺子上有一条一条的`线时,述:这些线在尺子上叫做刻度线,刻度线有的长有的短。引导学生看一看长刻度线之间每一大格的长度是不是一样。

  谈话:现在共同点找出来了,关于这些共同点,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数字是用来表示什么的?有什么作用?

  谈话:大家提的问题很好,今天我们就先来探讨这些问题。看看尺子上的数字,它们是怎样用来表示刻度的。最小的是几?刻度0,表示起点,接着是刻度几?顺次往下说一说。

  2、认识厘米。

  讲述:量比较短的物品,常用厘米作单位。

  (1) 指一指。

  1厘米有多长?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学生尝试着在尺子上指。

  提问:你能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吗?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

  小结:在米尺上每相邻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 数一数。

  让学生自己数,从刻度0到刻度3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

  提问:从刻度0到刻度7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

  小结:从刻度0到刻度几,它们之间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 比一比。

  谈话:拿起红色的小方块(边长1厘米),猜一猜它们每条边有多长?下面请同学们跟我做: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方块,左手慢慢抽出小方块,这时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小缝大约就是1厘米。

  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头脑里。

  现在不用方块,自己用手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同桌互相检查。

  (4) 找一找。

  ①做选择题,找一下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A、拿起数学书,问:长、宽、厚,最接近1厘米的是什么?

  B、伸出手,问:手指的宽度、手掌的宽度、一拃的长度,你选什么?

  谈话:我们

  要牢牢记住身上的这把厘米尺,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它可管用了。

  ②现在我们一起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3、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1)谈话:该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小机灵,请它为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录像演示测量的方法。

  (2)展示课本第51页的例题。

  提问:铅笔长几厘米?线段长几厘米?

  讨论:用米尺量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3)发给学生几张纸条(长度都是整厘米数),让学生一起量纸条的长度,汇报答案。

  (4)看“想想做做”第1题,说一说哪一种量法对,其他的量法错在哪里。

  (5)完成“想想做做”第2。

  (6)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述:丁丁在测量线段长度的时候遇到困难了,你想帮助他吗?

  (出示第3题的题目)问: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是几厘米呢?

  述: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数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

  4、画定长的线段。

  述:刚才我们量线段、小刀的长度的时候,都是从刻度0开始的。我们除了可以量出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还可以画出长是几厘米的线段。如果我们要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应该怎样画呢?

  边演示边讲述。述:在0刻度点一个点,在刻度4上点一个点,在两点间连一条直直的线,这样,我们就画出了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点课件)从尺上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4的地方,就是4厘米。

  三、综合训练,巩固拓展

  1、看第52页第4题,跟老师一起量手掌的宽度,把结果写在横线上。

  2、谈话:如果要量桌子的宽度,又没带尺子怎么办?要量卡片的宽呢?量小积木的高呢?

  你们真聪明,会用自己身上的厘米工具来解决问题了。

  3、游戏:比一比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

  谈话:请你们估计几样物体的长度,先不用尺子量。

  估计这个物体的长是几厘米,你就举数字几站起来。

  四、总结质疑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哪些知识和本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3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米尺、纸条、小方块、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刻度尺

  1、米尺和厘米尺做比较

  师:小朋友的铅笔盒里一般都有什么呢?

  生:铅笔、橡皮、尺子??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把尺子(手拿米尺)问:尺子上用来做什么?

  生:量东西的。

  师:观察你们手上的尺子和老师手里的尺子,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通过比较引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师: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在量像数学书这样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好吗?

  2、(出示尺子)请你观察一下学生尺上都有什么? 通过观察认识刻度、0起点、cm(课件作相应演示)

  二、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

  1、认识1厘米

  (1)看一看

  师:在我们的尺子上,你认为从几到几是1厘米?

  生:0-1是1厘米

  追问:只有从0到1是1厘米吗?

  生:1-2 问:为什么终点是2,你怎么可以说是1厘米呢?

  (2)想一想 说一说

  师:那从4到几是1厘米?

  生:4→5 师:不说4,还可以说4到几。

  生:4→3 师:看8到几是1厘米。

  生:8→9 8→7 小结:在尺子上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比一比

  师:你能用自己的小手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吗?(生拿尺子比一比,学具小方块的长度刚好是1厘米,用手拿着小方块比划。)

  (4)体验

  A、师:你觉得1厘米怎么样?生:短(板书:1厘米 短)

  B、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师:我们要牢牢记住身上这把厘米尺,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它可管用了。小结: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今后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几厘米

  (1)1厘米是个单位,0到4之间有4个1厘米,所以是4厘米。0到3之间有3个1厘米,所以是3厘米。

  (2)出示练习:

  4厘米里面有()个1厘米 7cm 里面有()个1cm 6个1厘米是()厘米 8cm里面有8个()

  三、量一量

  1、师:刚刚我们已经在尺子上认识了1厘米,还找到了2厘米,3厘米和4厘米。那你能用尺量一量桌面上红纸条的'长度吗?(出示纸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尺量。

  课件演示测量方法:

  (1)尺子放正。

  (2)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

  (3)右端对准数字几,长度就是几厘米。

  师:小朋友们自己已经找到了测量长度的方法。下面有三位小朋友在测量铅笔,谁的方法是正确的呢?(课件出示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判断。)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2、练一练

  (1)铅笔刀长()厘米,线段长()厘米。

  (2)下面哪条线段长,长多少?

  (3)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3、在有障碍的情境中讨论测量方法

  师:同学们学会了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高兴吗?

  生:高兴!

  师:可是老师有点高兴不起来了,看,我刚新买的一把尺子不小心折断了,没有了0刻度,还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吗?

  (1)用折断的尺子量铅笔,怎么量?(学生讨论)

  (2)出示用没有0刻度的尺子测量橡皮,学生读出铅笔的长度。

  4、大约几厘米

  (出示测量纸条的图,请学生说出长度)

  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四、回顾总结、延伸讨论

  1、小朋友们真能干,老师最后还有两个问题需要你们的帮忙

  问题一:我想知道我手腕的长度,该怎么量呢?(纸条绕一圈,量纸条的长度,用软尺)

  问题二:我们用厘米做单位量出了很多物体的长度,那你用1厘米做单位量一量从我们学校到你家有多远?(太难了,不好量,看来厘米只适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对于比较长或非常长的长度用什么做单位呢?引出米等更多长度单位)

  2、小结:我们班同学知识可真丰富,懂得真多啊。我们以后还会学到这些知识,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五、练习设计

  1.量一量你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一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桌的长。)

  交流汇报:桌的长是几拃?生1:拃。生2: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先拿出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堂小结

  这节,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7

  一、说教材

  《认识厘米》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是借助学生生活经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直尺进行简单的测量。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认识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目标的进一步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和一年级后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的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我通过以下教法和学法指导引导孩子学习。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本节课作为“空间与图形”模块学生接触长度单位概念和进行测量的重要开端,我通过操作演示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指导观察法认识直尺、建立一厘米长度的表象。进而通过指导操作法、操作演示法引导学生用直尺进行测量。

  指导学生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己认为表达的清晰,别人认为听得清楚,达到高效的沟通目的。

  三、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多且抽象这一特点,课堂上更多的给学生提供操作和交流的机会,倾听孩子对问题的理解。在导入环节,通过观察法和操作法感知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个问题时,通过观察法、操作法、比较法建立对“厘米”这个单位本质的认识。通过自主操作法和合作学习法突破测量这一难点。

  四、说过程

  上课伊始,我通过简单的谈话和微课展示引导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拿着直尺近距离观察,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弄清1厘米的实际长度。接着鼓励学生说说生活中遇见的1厘米实物加深认识。最后学习用直尺进行测量,突破测量方法、长度估计这一难点。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总结。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思路:

  1、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 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 认识厘米

  (1) 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

  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2) 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透明胶带的宽、瓜子的长、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1、 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 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 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 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米。

  2、 小组合作。

  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后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3、 量课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

  4、 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 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通过让学生

  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使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及用1厘米测量物体,初步体会测量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对比回忆,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一、 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课程的钥匙。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导入时,教师出示的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学生:“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很快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的,教学具有坡度性,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这两枝铅笔有多长呢?”这样课堂气氛才有渲染,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 体现体验性。

  体验能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本节课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 体现合作性。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3人小组和2人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及先估测后测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估计结果,然后进行动手测量,看看谁估计的准。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及估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四、 体现多样性。

  课堂活动性强,练习形式多样,在课堂活动上体现了全面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经历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3、初步认识线段,会画线段,并能量出它的长度。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1厘米有多长,用厘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用直尺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

  教具:各种尺子,一些比较短的实物如新铅笔、橡皮、电池、易拉罐、小玩具汽车、吸管等,课件。

  学具:1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纸棒,每人一把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幻灯片讲述故事:阿福的新衣。)

  师讲述:古时候有个人叫阿福,这一天,他来到了裁缝店做衣服。裁缝师傅用手量了量,阿福的身长3拃,就让徒弟记了下来,又量了袖长和肩长。正好师傅有事要外出,吩咐小徒弟把衣服做好。小徒弟认真地用自己的手量好了3拃,裁布、缝衣。衣服做好了,阿福高高兴兴的来试穿,结果却很失望,因为衣服太小了,穿在身上,遮不住肚皮。师傅着急得用手量了量,生气的问徒弟:“告诉你身长是3拃,怎么做成了2拃?徒弟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师傅的拃和徒弟的拃不一样长。师:怎样就能避免这样的问题呢?

  生:让徒弟自己去量。

  师:你是说,量身体和做衣服都用一个标准是吗?

  生:把师傅的手画下来,比着做衣服。

  师: 你也是都用师傅的手这一个标准去测量就不会出现上面的问题了。

  生:用尺子去量。

  师:你懂得真多,以前的人们为了测量的方便,确定了统一的标准,也就是长度单位,从而发明了专门用于测量的工具---尺子。你见过什么样的尺子啊? 对,有皮尺,卷尺,米尺,折尺,还有我们用的学生尺(展示各种尺子)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认识学生尺,来学习一个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学生尺

  师: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展示:直尺)师: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我们发现尺子上有数。

  师:都有哪些数啊?从哪一个数开始的。师:我们以前学过0表示什么意思?

  生:0表示没有。

  师:在这里0表示测量的起点。

  生:尺子上有线,这些线有长有短。

  师:对,这些线叫刻度线。数在哪些线的下面?

  师:你发现尺子上还有哪两个字母?

  生:cm

  师: cm是厘米的国际单位符号。师:你从尺子上找出哪一段是1厘米吗?

  2、认识1厘米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地看看我们的尺子。0到1之间的一段是1厘米,你还看出那一段是1厘米。

  生:尺子上1和2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生:尺子上15和16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生:尺子上20和19之间的长度还是1厘米。

  (课件:1厘米)

  师:同学们都知道1厘米的长度了。你能从老师发给你的学具中找到长1厘米的东西吗?

  生找1厘米的小管。

  师:请你用拇指和食指这样把它捏在手中,然后轻轻的抽出,拇指和食指保持不变,它们之间的空就是1厘米。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多长?

  师:在尺子上比一比,看看你的哪根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生:食指。

  师:你能想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

  3、认识几厘米

  师:现在,同学们对1厘米的长度已经有了认识,你能找出哪段长度是2厘米?(课件:2厘米)师:5厘米呢?

  师:为什么从0到5 是5厘米呢?

  生:因为是5小段

  师:你用手比划一下5厘米大约多长?你能从学具中找个5厘米长的东西吗?

  师:对,彩色的小棒。

  师: 刚才故事中有的同学说师傅的拃大徒弟的拃小,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拃到底分别是几厘米。(课件展示:师傅的.拃18厘米、徒弟的拃12厘米)师:师傅的一拃是多少厘米?徒弟呢?

  4、学习测量:

  师:现在同学们都认识几厘米了,你想用直尺自己测量物体吗? 好,请拿出学具白色小棒,自己测量一下它的长度,(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到前面把你的测量过程展示给同学们?

  生:我量的是10厘米

  生:我量的不到10厘米

  师:为什么他俩量的不一样?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说说你的看法。师:量东西的时候,物体的一端一般要对准0刻度。测量数学课本,学生展示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怎样测量物体了吗?谁来给同学们提个醒,说说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生:?

  5、学习线段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一边画30厘米的线段一边强调象这样直直的,一边各有一个端点的线叫线段。)谁能测量出它的长度?

  师:同学们用直尺自己画一条线段,不要告诉同桌是几厘米,让他测量一下,看他测量的对不对。

  三、利用游戏,应用知识

  仿照幸运52中的看商品猜价格栏目做“猜长度,赢奖品”的游戏。

  师:老师有几件物品,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摸,摸到什么,你估一下它的长度,组员可以给他出主意,然后拿回去一起测量,看哪个小组量的准,估得也准,就能赢得奖品。生估计,测量。

  (课件出示物品的准确长度)

  四、借助故事,检测知识

  师:有一天,蟋蟀和蝈蝈两个好朋友进行跳远比赛,跳完了之后,他俩都认为自己赢了,请你来当小裁判,看看到底谁跳得远。(课件:用断尺测量的练习)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请用今天学习的知识,从你家里找几件物体测量一下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首先是通过认识1厘米—感知1厘米—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三个环节来让学生建立了1厘米的表象,然后又让学生充分认识了5厘米,测量了10厘米的长度,这也是为了让学生在估计物体的长度时有自己的依据,不胡乱猜测,通过游戏环节我觉得这一目标达成的不错。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从而对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如果时间允许,建议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动手测量,那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线段,谈话:熊大熊二想做一张和你们一样的课桌,但是他们不知道课桌长是多少,你们能帮助他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长吗?你们的桌上有很多物品,你想拿什么来量?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量一量。(如:数学书、文具盒、作业本、铅笔。)选择一种物品来测量。

  3.交流测量的结果。

  4.提问:同样长的课桌边,为什么大家说的数不同呢?

  讲解说明:因为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也就不同。因此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我们需要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直尺。

  5.认识直尺

  谈话: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直尺是我们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直尺上有些什么,并在小组里交流。

  (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我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板书: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内化新知

  1.认识1厘米

  (1)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刻度0和刻度1,用手指一指。

  指出:刻度0到刻度1的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画1厘米:你们能不能把这1厘米画下来。

  (2)各种感官感受1厘米的长度。

  (3)在身边找一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4)相互交流: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也是1厘米。指出:直尺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5)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来作单位。

  2.认识几厘米

  在直尺上找一找2厘米、5厘米或者其他的几厘米。交流:怎么看出是2厘米、5厘米的?

  指出: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我们就要去数有多少个1厘米。几个1厘米合起来就是几厘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回答。交流思考过程。

  三、活动体验,形成技能

  1、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蜡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蜡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蜡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蜡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蜡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零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判断哪种量法对? 出示测量儿歌。小朋友 要牢记,用直尺 量物体。

  左端要和 0 对齐,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学生独立完成,集中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量一量图形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集中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四、画一画

  谈话: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厘米和会测量线段了,那你们能不能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呢?现在你们画一条长是4厘米的线段。

  1、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学会了量长度,再尝试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2)指名板演。

  (3)小结方法:一般从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画法。

  五、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直尺测量长度。如果要知道教室的长度,你觉得怎样?看来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和更长的测量工具。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实践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

  厘米的认识

  【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

  课件、尺子,测量用的信封。

  【教学关键】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讲的是一个叫阿福的人在做衣服的时候闹笑话了,大家想知道是什么笑话吗?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二、动脑思考、质疑讨论

  (学生看完动画)

  师:大家看到了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小组先讨论一下,一会儿发言。(小组讨论)

  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师傅和徒弟两人的拃不一样长

  师:我们想个什么方法才能不再闹这样的笑话了呢?

  生:应该用同一个人的手去量,应该用尺子去量。

  师:对,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只有用同样的标准去量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三、动手操作,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认识一下;请大家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对,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生自由读)

  师:你们看,尺子上最左端的数是几?尺子上最小的数是几?

  生:是0

  师:0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板书)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线叫刻度线,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它一般用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吧。(板书:厘米),也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四、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师:把小手放到0刻度线上,从0刻度慢慢滑到1刻度,它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同学们用手从0摸到1,感觉一下,每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给同桌看自己尺子上的一厘米。(同桌之间相互验证)你还能找出尺子上哪一段也是一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那从2到3,从3到4,从6到7,从9到10是几厘米?

  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

  师:对,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我们以后认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以及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呢?(学生们找,测量)师:伸出你的左手,用右手拿尺子,将手指一个个的放在尺子了,看一下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用你的手势来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学生比划大姆指的宽度为1厘米)

  师:同学们知道1厘米的长度了,那你知道尺子上0刻度到4刻度之间有多长吗?(生试着回答)

  师:谁的方法跟他不一样了,如果从0刻度开始的右边对着几就读出几厘米。

  从0——7;从0——10;那么从2——8是几厘米?为什么是6厘米?

  生:有6个大格

  师:你能从你的尺子上找出哪一段是5厘米吗?(学生找,师巡视)师:(强调从数字几——数字几)数一下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课件出示)我们来看看徒弟的一拃有多长呢?一拃的长度是指从大姆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这段距离。生:(生先估再答)12厘米。

  师:徒弟一拃长12厘米,大家来估计一下师傅的一拃可能有多长?

  (生估计并回答:20厘米)

  师:这样我们也就知道了阿福的上衣之所以做小的原因了是不是?现在我们知道了师傅和徒弟一拃的长度,你想不想知道你的一拃有多长?自己量一下,同位之间交流。(生测量并汇报)

  师:(总结一边示范一边介绍)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物体放平,一般将物体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物体右边对着几厘米,就读出几厘米。师:请同学们拿出纸条先估计一下黄纸条有多长,生答再测量(白纸条、红纸条)

  五、拓展

  师:如果要量桌子的宽,又没带尺子,怎么办呢?(生想办法并发言,用拃、指)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可以了。生:也可用绳子先量手腕一圈,再来量绳子的长度。

  生:可用软尺。

  师:对呀!大家真聪明,其实测量物体的长度还有很多工具,以后我们慢慢学习。

  六、练习测量

  刚才同学们已经学会看尺子了,现在我们分组利用尺子来量一量

  (1)每组桌面上有一个信封,听要求:请组长把里面的东西倒在桌面上,小组成员合作找出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放在一起。比比哪组合作的好、找的准。(教师巡视)

  (2)谁想代表你组来说一说?那组有补充?(订书钉的宽度、橡皮的厚度、纽扣的宽度、水彩笔的宽度、正方体的长度、柳叶的宽度??)

  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这节课同学们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表现非常出色。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尺、课件。

  学具:学生尺一把,小方块一个,三角形学具一个、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小朋友,我们又见面了,能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我们接触时间不多,彼此还不太了解。小朋友你们看看,老师和大家有什么不同?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数学故事,想听吗?

  (播放小裁缝的故事)

  咦,怎么回事?衣服怎么做小了?(装做不知道)

  2、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老裁缝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是不一样的,量出的结果也不同。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现在我们一般用什么来量长度?

  三、探索实践,建构新知

  1.认识尺。

  小朋友都有学生尺,(指着尺)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

  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

  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数)有哪些数?读一读。

  还有呢?

  (生: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刻度0表示起点。(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

  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了什么?

  (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认识)

  2.认识厘米。

  (1)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瞧,(课件演示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

  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

  自己说说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

  还有谁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3—4人)指名说一说。(师注意纠正第一个学生: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学生说的同时,教师在投影上指出来。

  (停一会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着课件)

  (2)1厘米到底有多长,我们用小手来比划比划?

  这个小正方体每条边的长正好都是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拿住它,手指不能动,哦,轻轻抽开它,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自己试一试。

  把你比划出的1厘米放到尺上比一比,手指不能动,再拿一看。

  (3)好,放下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

  (4)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了,找找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学生说到的第一第二个教师拿出尺帮他量一量。)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有没有留意到,我们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

  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

  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还有谁也找到2厘米了?(指名学生回答,2个)

  伸出小手比划出2厘米。

  小朋友比划得挺准确的,你还能找到几厘米?指着尺子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说了3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3个1厘米是3厘米。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都从0开始)你们为什么都从刻度0开始?

  ②(不是从0开始的)你数得真仔细,从刻度8到刻度15是7厘米。(数一数)还有谁也找到8厘米了?哪种方法更好?

  ③(找的短的)还有谁找得长一些?

  看来,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我们一般都从刻度0开始看起,这样非常方便!

  (6)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看的?线段呢?

  (7)刚才小朋友认识了1厘米,还知道看几厘米时一般从尺的刻度0开始。现在厘米和尺是我们的好朋友了吗?和我们的好朋友唱首歌,怎么样?请出我们的好朋友。(师也拿出尺和cm卡片)

  4、课间活动:唱《找朋友》

  (师举起cm卡片)还把它送回去。(示意学生放回抽屉)

  我们认识了直尺、厘米,现在和好朋友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5、第一关:量一量。(课件出示)

  (1)准备好了吗?(停一下)

  (出示学具三角形)

  用尺量量这条最长的边是几厘米。把你的方法和同桌小朋友说说。

  谁想上来量。

  (没有对准0的)老是看到有的小朋友这样量,你有什么意见?

  (一般把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看另一个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2)(师举起纸)再量一量方格纸的长边是几厘米,比比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放歪,师随意把尺往方格纸上一放。)尺子这样摆行不行?尺要放平

  小朋友觉得在量长度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板书:量:对准放平。)

  (3)再来量一量手掌宽和一拃长。(出示:手掌,一拃)量手掌宽时要五指并拢,从最宽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这个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正好6厘米吗?(更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6厘米。

  如果比6厘米多一点点呢?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几厘米。

  (4)你能像图上这样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约是几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写下来。(师下去指导学生量)

  这就是我们身上的尺,每个小朋友手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就象老裁缝和小裁缝,他们的一拃也不同,我们要记住自己身上的尺。读一读,记一记。

  真棒,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课件演示)(耶!)下面进入第二关。

  6、第二关,画一画。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切换视频)

  画完后,自己量一量,检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

  谁想画看?一边画一边说。

  这是放大的4厘米,真正的4厘米只有这么长。(指着学生作业)

  (2)再画一条比它长3厘米的线段。你画了多长?

  同桌交换,互相量量,画对的,给他画一个五角星,夸夸他。

  7、第三关估一估。

  小朋友真能干,顺利闯过第二关,放个鞭炮庆祝一下。(耶)有没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

  (1)小朋友还记得第一关量的身上的尺了吗?有哪些身上的.尺?(手掌宽、一拃长、食指宽)记住身上的尺了吗?

  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比眼力。

  先把尺藏好,放到抽屉里。

  (等学生收拾好,注意力都集中后,再开始)

  估一估这块橡皮大约有多长?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指名回答)(板书学生答案)

  小朋友,你们看他会用自己身上的尺或刚才量过的东西帮自己估计,真会动脑筋。

  (也可以借助对1厘米或2厘米的认识进行估计。)

  老师帮小朋友量一量?(板书正确答案:6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一般前后相差不超过2厘米的,比较接近的都称得上是估计高手。是估计高手的请举手,真棒。

  (2)小朋友们,你们都会估计了吗?没有尺,可以怎么办?用这样的方法自己试一试,好吗?

  我们估计2个,(出示课件表格)估计自己的中指长和数学术封面短边的长,把估计的结果填在这2个括号里。

  小朋友估计得怎么样呢?拿出尺来量一量。

  (把学生作业放到投影上)看他估计得怎么样?(如果相差远:没关系,我们刚估计了2个,以后多观察,估计能力会越来越强。

  这次估计得比较接近,是估计高手的站起来,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小朋友,我们第三关也过了,(课件演示放礼花)耶!

  四、全课,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和谁交了朋友?这个新朋友能帮我们干什么?(量物体长度)

  小朋友都量了什么的长度?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

  给老师帮帮忙,量量教室的长好不好?怎么了?

  看来,用厘米做单位是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

  量比较长的物体还要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想再继续研究吗?

  课后: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15

  一、设计简说

  “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课以儿童感兴趣的测量数学书的宽度开始,动态地呈现了在测量活动中问题的产生过程,较好地实现了数学产生于生活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用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了解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观察、估计、读数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通过想象、估测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活动,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三、教学流程

  一、动手操作,提出问题

  1.情境引入:想给《数学》书包个封面,但不知道书本的宽度,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数学书的宽度吗?

  2.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一本书的宽,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啊?

  3.小结:测量的标准不一样,测出的结果和数据也就不一样,要使测出的结果有一个统一的数据,就必须选择统一的标准。

  二、统一工具,认识直尺

  1.利用小立方体,认识1厘米

  2.观察直尺,找共同点

  (1)一条一条的线,有长有短→这就是“刻度线”(板书)

  (2)数字,0、1、2…… →这就是“刻度”

  (3)尺上有cm→这是厘米的国际单位。

  三、观察操作,形成概念(一)认识1厘米

  1.明确1厘米概念

  (1)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一大格就是1厘米的`长度。

  (2)直尺上相邻两个刻度之间都是1厘米。

  2.找尺上的1厘米

  请你在尺上找到这个1厘米。你能跟老师一样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吗?在尺上,你还能找出其它的1厘米吗?

  3.表达1厘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1厘米。

  (二)认识几厘米

  1.选择感兴趣的图说长度

  2.估计几厘米四、练习巩固,内化概念

  四、教学思考

  (一)感知——经历概念的发生

  概念引入的关键是建立感性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建立这种关系是概念学习的起点。因此在厘米的引入教学时,我利用给数学书量宽度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什么同样一本书,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这一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借此契机,组织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刻度线”、“刻度”和厘米的国际符号cm,并揭示课题“认识厘米”。

  (二)突破——经历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中心环节。因此,在课堂中我希望能在“静”与“动”的转化中掌握厘米的本质,让学生在“具体”与“抽象”的转化中加深厘米的理解,在“数”与“形”的结合中突破厘米表象认知,在“异”与“同”的对比中凸显概念本质。

  (三)升华——经历概念的应用

  在经历了概念的发生和形成后,还要让学生对概念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数学概念融会贯通到生活中、问题解决中,这样才能够让这些数学概念不再板着一张张严肃的科学面孔,让我们的课堂上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因此,我设计了3个星级的题目,让学生在知识整合中寻求数学能力的形成,同时三个不同层次的题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力求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本文地址:www.myenblog.com/a/323256.html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上一篇作文:成长的脚印优秀教学反思(精选7篇)

下一篇作文:返回列表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认识厘米》教学设计(通用15篇)》为作文之家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认识厘米》教学设计(通用15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