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长期争论的电力工业结构问题——我与小水电] 什么的争论
[一个长期争论的电力工业结构问题——我与小水电] 什么的争论
【知识百科】导语,我们眼前所阅览的这篇文章共有13430文字,由韦中竹认真纠正之后,发表到作文站()。装机容量很小的水电站或水力发电装置。世界各国对小水电没有一致的定义和容量范围的划分界限。即使同一国家,不同时期,标准也不尽相同。一般,按装机容量可把小水电划分为微型(micro)、小小型(mini)和小型(small)3档。[一个长期争论的电力工业结构问题——我与小水电] 什么的争论欢迎大家来阅读,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篇 [一个长期争论的电力工业结构问题——我与小水电] 什么的争论
据水利部门统计,到1999年底全国水利系统水电装机容量3000万kW,年发电量近l 000亿kWh,承担着1/2国土面积,1/3县区和1/4人口的供电任务。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中40%左右是小水电。在“七五”、“八五”期间,已建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318个,第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已建成l13个。小水电和水利系统综合利用工程上的水电,在我国已建水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不是小水电工作者,但是与小水电却有着不解之缘。
1 建国初期调查小水电
1953年我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吉林省丰满水电站,在东北水电工程公司施工科工作,当时工程公司主要负责丰满水电站的恢复改建工程,公司总经理沈信祥,是水电建设的积极倡导者,他考虑到当时我国电力工业还很不发达,大型水火电站只承担向大中城市供电,而广大的农村还处在无电状态,未来电力工业建设不仅要依靠大中型水电站,而且要在农村大力发展小水电。恰好在1953年11月吉林日报发表了吉林省延边地区农民群众自建的罗子沟小水电发电,照亮了农村的山山水水的文章。他在工程公司内部组织了小水电调查队,准备经过调查后向当时主管电力工业的燃料部领导写报告,发动农民兴建小水电。很快组成了包括我在内的3人调查队,于1953年11月底出发去延边调查。我们冒着风雪去到位于汉清县罗子沟村的那个小水电站,农民们用自己制造的横轴木水轮,将水能转换成机械能,将旧电动机改装成发电机,用木水轮带动发电。延边的冬季非常寒冷,每到冬季灌溉引水渠结冰后,水电站就被迫停止发电。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当地农民采取了结冰前提高灌溉渠道的水位,待结成冰盖后,再降低渠道水位,以保持渠道全年河水流畅,维持冬季发电。到1953年年底我们才返回丰满水电站,最后完成了延边小水电的调查报告。还专门拍摄了一部小水电的专题片,这是我一生中最初接触小水电。我确实感受到,小水电的确给农民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动力,也带来了文化。
2 小水电与农村电气化
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我当时在水利电力部勘测设计总局工作,我参加编写了《我国水电建设的发展》一书,这本书一共写了5个章节,即丰富优越的水力资源,8年胜过40年,大跃进中的水电建设,水电事业的美好远景和农村水电站的发展。记得我除了编写别的章节外,并由我去农业部收集资料,负责编写农村水电站的发展。书中写道:“农村水电站将成为我国农村电气化的主要电力来源,农村水电站的建设将促进我国农业电气化的迅速实现。”书中还说:“我国有计划的开展农村水电站工作是从1955年下半年开始的。截止到1957年底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成的农村水电站有544处,总容量20324kW,其中有一半容量是1956和1957年农业合作化之后,随着农业发展的需要建设起来的。”当时对农村小水电站的远景发展是非常乐观的。书中写道:“我国农村电气化和农村水电建设的已经形成,农业部于1958年8月1日至9日在天津召开了第一次农村水电站的会议。会议研究了我国农业初步电气化的方针,今后农村水电站的发展,以小型为主,生产为主,社办为主,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各种能源,一般以水电为主,依靠群众,勤俭办站,动力与电力并举,兴修与管理并重,认真贯彻多快好省的精神。从1959年到1961年苦战3a,实现农村初步电气化。当时提出我国农村初步电气化的标准是:
--以县为单位,平均每户达l00 W-150 W电的水平;
--凡能用电力代替的生产过程,如提水灌溉、脱粒、碾米、磨面、炸油、棉花加工、铡草、饲料加工及其他农副业加工等,能有60%-80%使用电力或动力带动。
--县以下小型工业动力主要使用电力。
按照每户容量100W-150W的水平计算。全国实现初步电气化共需约1500万kW-1800万kW的发电容量,约为l958年全国装机容量的3倍左右。但实际上到1961年小水电发电容量仅达到21.62万kw[2],差距很大;
同时,农村电气化不可能完全依赖小水电,北方地区小水电资源缺乏,还得靠大电网供电。
3 苏联专家谈小水电
苏联农业电气化专家R.M.巴尼科夫1957年至1959年帮助我国开展农村电气化工作,1959年回国前夕写了一本农村电气化的书,献给为我国的农村电气化工作的同志们。专家希望中国能翻译出版这本书,当时还没有成立农村电气化司,部领导交给规划局负责出版编辑工作,我在规划局综合处负责具体工作,看过书稿以后,觉得进退两难,如果不出版就不好给专家交代;
如果出版,一些观点可能与中国的政策有矛盾,最后为了谨慎起见,删去了有关中国农村电气化的全部章节,只保留概论,介绍苏联农业电气化和关于编制农业电气化规划问题的内容,并采取内部资料出版,压缩印数和发送单位,书名定为“农业电气化的若干问题”[3],这些内容都是介绍美国和前苏联的农业电气化的经验,并且从整个阐述情况来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要讲经济性;
二是讲要联网供电;
三是讲初期农业电气化和发达的农业电气化时期修建农村小水电是有差别的;
四是讲在远离城市和大电网没有到达的地方,修建最小型水电站可能是合理的;
五是讲即使在大电网供电范围内,修建扩大型农村水电站也往往是合理的,具有经济性;
六是讲一般情况下修建100 kW以下的最小型水电站,当需要新建水工建筑物时是不经济的,有现成建筑物可以利用时也可能是合理的;
七是提出小型农村水电站存在经济指标差,供电质量差;
八是农村水电站的建设要注意扩大电站容量、修建调节水库和联成电力系统。
4 小水电发展方向的讨论
l979年我在水利电力部计划司水电处工作时,目睹当时小水电与大电网的矛盾,我写了一篇《关于小水电的发展方向问题》[4],刊登在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通讯》上,当时(1979年)全国有小水电装机容量600多万kW,其中进入大电网的装机已达168万kW,送入电网的电量有30亿kWh,由于片面强调小水电的利益,使小水电与国家电网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我在这篇文章中说:“小水电可以适应农村分散的、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农业用电的要求,具有见效快,不用燃料,有的可以同农田水利相结合的优点,是我国农村廉价能源之一。小水电在大电网达不到的地方,可以解决大电网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些地方小水电具有绝对的优势,应该大力发展,这样就可以做到大、中、小相结合,大电网和小水电密切配合,经济、合理地解决我国农村电气化问题。但是,在大电网供电区建小水电,特别是超过农村当地用电的需要,专门修建向大电网卖电的小水电,就会从优势变为劣势。特别是近10a来,大量修建调节性能差,利用小时数过低的小水电,使小水电的经济性更差。我们应当吸取国际上的有益经验和专家门的意见,认真总结我国小水电建设的经验教训。”我在这篇文章中专门分析了大电网供电区内发展小水电存在的问题:一是小水电向大电网送电,送的都是丰水期季节性电能,造成大电网里大、中型水电站弃水;
二是小水电向大电网送电,由于送的都是季节性电能,解决不了大电网的缺电问题;
三是小水电枯水期发电量减少,要求大电网倒送电力,加剧了大电网的缺电局面;
四是当时小水电与大电网之间,实行“按季互抵”,“按年互抵”(即小水电送给大电网的季节性电能,要求大电网用冬春季的保证电能来归还),实行所谓“来回同价”,损害了国家利益;
五是小水电单位千瓦投资大,年利用小时数低,电能质量差,与大、中型水电站比较不具备经济性。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文中建议:“在大电网内除修建满足当地农村需要的小水电外,只有在大、中型水能资源已基本开发完了,其他能源又十分昂贵的地区,或结合水利建设,不需要专门为小水电修建水工建筑物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是经济的。总之,小水电建设要纳入地区电力规划,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经济比较,才能确定其修建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另外,文章还对小水电的地位问题提出了看法:“小水电对于解决农村用电和农村能源,无疑是有很大作用的。但目前存在着一种过高估计小水电作用的倾向。有人认为:‘我国有一半县可以靠小水电解决农村电气化问题,这是今后农电发展的主攻方向o’有的同志更进一步认为:‘以沼气、小水电为主,因地制宜发展各种新能源的综合利用,可能是解决我国农村能源的有效途径。’还有的同志提出:‘以每年l00万kW的速度发展,l 985年可达1200万kW-1300万kW。尔后以每年200万kW的速发展,l990年达到2000万kW-2500万kW,2000年达到4000万kW-5000万kW。’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至少可以说是缺乏可靠的、科学的依据的。(注:这是根据单站容量1.2万kW的规模而言的)”
在这篇文章中最后提出了7点建议。
--今后小水电建设的重点应放在网外和电网近期达不到的地方,要面向无电的山区、边疆和海岛的农村,贯彻“自发自用,面向农村,就地平衡”的原则。要改变小水电站投资和贷款发放办法,防止偏向。
--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按质论价,重新审定小水电向电网供电的电价,过去订高了的,要降下来。小水电亏损和还不起贷款问题要采取其他措施解决。
--要贯彻“八字”方针,像整顿“五小”工业那样,对已经并网的小水电进行全面整顿和提高,凡是可以改造的要限期改造,不具备改造条件的要关停一部分。
--水电比重大的地区,电网季节性电能有富裕,小水电的季节性电能要就地降价利用,开放季节性用户,以节省农村其他能源。如丰水期鼓励小水电附近的社员用电炉做饭,发展电气烘干机等。也可以考虑因地制定搞电解水制氮肥,四川省还留提出丰水期提灌预蓄灌溉用水。
--今后在大电网供电区内建设中、小水电站,要纳入统一电力规划,要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小水电并网要符合要求,并事先申请。
--各级地方不得用行政命令强制国家电网接受不具备条件或电网不需要的小水电并网,以及不合理的运行方式,不得擅自提高小水电向电网供电的电价,不应将国家投资兴建的小水电据为己有。
--如果大电网供电区内的县、社、队有办电的积极性与资金,要建设小水电向国家电网提供电力,可以按提出的促进联合的精神,可参与投资兴建有调节能力、经济指标优越的中型水电站,电网按投资比例提供电力和利润。
尽管我在文章中声明,“提出这个问题决不是要阻止小水电的发展,而是希望小水电端正方向,扬长避短,健康发展。”但是,这篇文章一发表,一些报刊予以转载(有的报刊转载时,既没有征求作者意见,也没给寄样刊,样报、更不用谈稿费),电力工业部在1981年电力工作会议上作为参考资料散发给与会代表,随后又在《日报》展开了关于小水电的激烈争论。1982年电力工业部与水利部合并为水利电力部后,争论才堰旗息鼓,从此以后我也不再讨论小水电。大电网和小水电的局部摩擦依然存在,再没有发生过全国性的争论,1998年电力工业部被撤销,将电力工业部和水利部管电的行移交国家经贸委以后,这个矛盾至今没有解决。
5 小水电的变迁说明了什么?
我国农村小水电经过50多年的建设,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的说来,还是沿着国际上通常的发展规律前进,B·M·巴尼科夫专家介绍的国际经验和我在l979年文章中的意见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但是有一些认识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我国解放初期,以单站500kW以下作为农村小水电,1949年时有小水电33座,装机容量3634kW,年均单站容量为110kW,从1949年到1959年的10a间,一直按这个规模口径统计,这一时期小水电数量增加了,但单站平均容量却不断下降,到1959年全国有农村小水电5586座,装机容量达到15万kW,平均单站容量下降为27kW。1960年B·M·巴尼科夫专家提出修建扩大型小水电站以后,将小水电规模提高到单站3000kW及以下,从1959年到1969年这10a间,小水电有了较快的发展,到1969年全国有小水电18935座,装机容量72.95万kW,平均单站容量提高到39kW。从1970年开始,又将小水电规模提高到单站1.2万kW以下,这个统计口径一直持续到1983年,1979年我写文章的那一年,全国小水电的座数达到有史以来最高峰,为89669座,总装机容量达到632.94万kW,平均单站容量提高到71kW,10a内接近翻了一番,但小水电设备年利用小时数仅l883h。到1984年又规定小水电规模按2.5万kW及以下统计,这个统计口径持续到1995年,到l991年全国有小水电52784座总装机容量达到1385.34万kW,平均单站容量提高到262kW,设备年利用小时数达到2694h,都比l979年有了较大提高。到1996年重新规定小水电规模按5万kW及以下统计,到1998年,全国有小水电4.8万座,总装机容量达到2200万kW,平均单站容量进一步提高到458kW,设备年利用小时数提高到3000h以上。50多年这种变化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电气化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修建规模较大的小水电,使小水电平均规模由27kW增加到458kW,提高了l7倍;
农村电气化水平提高后,对小水电供电连续性和性能质量也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小水电必然要注意修建有调节性能的,并且在新建小水电时注意了合理选择装机规模,使小水电设备利用小时数由不到2000 h提高到3000h以上;
此外,还注意了小水电的联网供电,提高供电可靠性,不少小水电站还与大电网相连系。
但是小水电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数字都偏大。
--l958年8月提出,1961年小水电要达到1500万kW-1800万kW,实际1961年只达到21.62万kW。
--l979年提出,1985年达到1200万kW-1300万kW,实际只达到952万kW;
1990年达到
2000万kw一2500万kw,单站规模扩大后,也只达到l300万kW;
2000年要达到4000万kW-
5000万kW,预计只能达到2500万kW左右。
6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发达国家的水电资源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已基本开发完毕,因此他们现在是大力研究和开发新能源和非水电再生能源。我国情况与发达国家不同,在可再生能源中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好的水电还没有完全开发利用,开发水电比开发风能和太阳能其技术经济性要好得多,应当尽先开发水电,在开发大、中型水电的同时,应当努力开发小型水电,问题在于大、中、小型水电站要协调发展,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应当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可以做到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大、中、小型水电开发。最近我国对于要加快水电开发的认识已基本统一,电力行政管理已经统一到国家经贸委,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当前的问题是要进一步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规划,克服过去分散管理,各自规划的毛病。
--打破行政壁垒和行业壁垒,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大、中、小型水电站的上网电价、大电网和小电网的交换电价,都要实行峰谷分时电价、丰枯电价,促进大、中型水电站的合理开发,降低运行成本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已建成的小水电实行治理、整顿,实行政企分开,改革管理体制,提高装备水平,提高供电质量。随着大电网的延伸,实施村村通电,户户通电之后,绝大多数小水电都要併入大电网,小水电必须改革管理体制,提高装备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下决心治理、整顿。
参考文献:
[1] 水利电力部勘测设计总局.我国水电建设的发展[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58.11.48.-55.
[2] 当代中国丛书编转部。当代中国的电力工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12.376。
[3] 水利电力部规划局.农村电气化约若干问题[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60.7.
[4] 朱成章.关于小水电的发展方向问题[J],能源政策研究通讯,198010.(24).
[5] 朱成章.水力发电概况[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杜,1994.1.
[6] 中国水力发电年鉴编转部.1992-1994中国水力发电年鉴[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5.11.
[7] 中国水力发电年鉴编转部.1995-1997中国水力发电年鉴[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l998.9.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第二篇 20xx年考研英语冲刺:如何让完型得分化
我们在经过了近一年的复习终于即将迎来20xx考研初试的考前冲刺,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由于方法和进度的不同导致我们到现在为止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在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具体的复习内容和时间安排也要因人而异。但无论是起步晚还是早早就已经完成了几轮复习的同学都要注意的一点,冲刺阶段要精心准备,加速复习纲要,不要在不太重要的地方浪费太多时间,一鼓作气,全力以赴的做好考试准备,一切复习都要以考试,巩固成绩为基础。
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多追求的是多和精,广阔的进行全书全教材的知识点复习,总结框架和记录笔记。但是在冲刺阶段我们应该尽可能的针对重点和自身的薄弱点进行攻克复习,结合之前做的总结和笔记我们就都能知道自己的薄弱点,还有考试大纲中的重点,从而有效充分的利用冲刺复习时间进行好考前的快速复习。具体到考研英语的复习,我们更要依赖主客观题型的简化思路,握各类知识的简化方法,以质量取胜。
我们在做历年真题的时候知道,很多完形填空或阅读理解的篇章都是是社会科学的专业学术论文。这类型的文章中存在很多因果关系,这正是我们解题的技巧所在。
比如20xx年“语言知识运用”中的完形填空题就属于这一类。这类论文的一大特点是,全文都在说明一个因果关系,这个因果关系可以用y=f(x)这一公式来表示。x是自变量(原因),y是因变量(结果),这一关系的表述就是全文的核心问题:“种族的智商高低与遗传病概率有何联系?”文中提出,研究人员Gregory Cochran提出了创新观点:中欧某一种族(可能是犹太人)的智商优于其他,而智商越高,遗传病概率越大。在这篇论文中,x就成了智商高低,y就成了遗传病概率,两者之间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对于这篇文章核心问题的回答是:种族遗传病概率与种族智商成正比。
如果能够在阅读篇章的时候,将全文几百字内容抽象成y=f(x)的因果关系,我们就不必担心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将文章简化为核心问题和因果公式y=f(x)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的过程。
对于客观题型,包括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听力试题,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化地“得分”。在冲刺阶段,就要回顾丢分题,分析丢分原因。
假设大家都认真审题、读懂要求并理性选择了,排除因为心理因素导致的因紧张看不懂题的情况,那么,“丢分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全新知识;另一类是扰选项干扰产生的误判。全新知识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穷尽的,比如某一类语法知识;另一类是不可穷尽的,比如各个领域的专业词汇。干扰误判的情况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受上下文干扰;另一类是受其他三个选项的干扰。
我们在冲刺复习的时候总是能碰到和之前复习重复的题型和知识点,这正是我们检测复习程度和摩挲做题技巧的好机会。最后祝广大考生在最后的冲刺复习后都能考个好成绩。
第三篇 解读什么是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人们在读书时
读书笔记,它不重在于你写了多少篇,写的怎么样?关键是你是否在读书时善于做读书笔记呢?明确做读书笔记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你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我们在检查学生读书笔记的时候,不仅检查学生写了多少篇?更重要地是看学生读书笔记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读书反思、读书方法、读书经验和读书目标等。
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做读书笔记,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方法作用不同。
读书笔记不是把一本书的要点记下来就算。先记下这本书有多少篇,内容主要讲什么的。再记下其中的要点是什么,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意见。还摘出其中精彩的话,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到改正书中文字的脱误。从“三读其辞而悲之”看,“三”字虚数,表示反复读。可见韩愈碰到其中精彩的话,不是看过就算,是要反复读的。这就是韩愈写的摘要的读书笔记。里面确实摘记了要点,但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包括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还要对全书的内容作概括的说明。那就不光把一本书读过就算,读后还要思考,从全书的内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话都要考虑,直到对书中的错字都不放过。从这里,我们既可以学习怎样写摘要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学习他是怎样读书的。
第四篇 公文类文章怎么修改
公文类文章怎么修改文字材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其内涵不太确切,外延比较宽泛,说的人心知肚明,交流起来也毫无困难,但要真正把它掰扯清楚又不太容易。下面是上文库小编收集整理的公文类文章怎么修改,欢迎大家阅读。
文字材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其内涵不太确切,外延比较宽泛,说的人心知肚明,交流起来也毫无困难,但要真正把它掰扯清楚又不太容易。内涵就不说了(可能越说越乱),只说外延。从外延上看,本书所说的文字材料,泛指机关上呈下达的各种制式公文和非制式公务文书以及各类研究文章。
公文包括制式公文和非制式文书两类。制式公文指命令、通令、决定、指示、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通告、会议纪要。非制式文书主要指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汇报材料、讲话材料、经验材料、典型材料、建设规划、工作计划、规章制度等。
各级机关所写的研究文章跟院校和科研机构有所不同,习惯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研究文章,一类是工作研究文章。前者选题宽泛,包括军队建设和作战的各种问题,多用于在全军或各大单位、各个系统的学术研讨会和学术年会上交流,同时向学术期刊投稿;工作研究文章的选题较窄,通常着眼于工作指导的需要,结合部队实际选题,研究的问题比较具体。向上级领导机关呈送的研究报告、咨询建议,有的是作为课题任务下达的,有的是主动研究上送的,也属于研究类材料的范畴。
另外,供新闻媒体采用的新闻稿件,如消息、通讯、特写等,也属于文字材料的范畴,但不是本书研究的重点。
经常听机关干部讲,“某某同志材料写得好”“某某同志写东西不错”,这里的材料和东西都是指文字材料。各种大型会议的准备,都少不了设材料组;某干部被抽调去写领导讲话、工作总结、调查报告,你问他最近干什么,他一准儿回答——“写材料”。可见,文字材料的外延的确非常宽泛。
那么,文字材料和通常所说的文章是什么关系呢?它们是交叉概念,同中有异,谁也不完全包括谁。但是,为了表述方便起见,本书将文章和文字材料作为同一概念使用,特此说明。
对文章的修改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指写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所有修改;狭义的理解,指初稿完成后的系统修改。从广义上讲,从开始动笔到文章定稿,作者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所作的所有改动都是修改。也就是说,广义的修改包括写作准备阶段的修改、执笔过程中的修改和写出初稿后的修改。
如果把文章写作过程分为选题、取材、谋篇、行文、修改五道工序,那么,修改就是写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对于文章的定稿来说,初稿只能算个半成品。如果你留心过楼房的建造就会发现,大楼封顶所花的时间只占工期的一半,甚至不到一半。封顶后的内外墙装修,地板铺装、门窗和楼梯安装,水电暖煤气管道施工,网线铺设,要花更长时间。文章也是这样,写出初稿,功夫还不到一半。一天写成的材料,可能要花几天时间来改。经过深化主题、斟酌标题、调整结构、校正观点、增删材料、润色文字等一系列修改,文章才算最终完成,成为成品。
总结多年来修改文字材料的实践,本人有一个切身体会:文章修改“有目标、无标准”。此话怎讲?所谓有目标,是说文章修改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通过补充、改换、修饰,改正错误,弥补缺憾,使之从思想到形式都趋于完善、臻于完美。但是,文章的修改却无确切的标准,什么叫改好了,什么叫没改好,不好说;只能说尽了力了,改不动了,领导满意了,材料可以用了,修改暂时结束。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再改;换一个高手,还有改的余地,甚至余地很大。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是没有穷尽的。人无完人,文章同样。文章只能接近完美,不可能做到完美;完美只是心中的目标,不够完美才是眼前的现实。但是,如果因此而不去追求完美,完美就会离我们而去,渐行渐远。
从形式上看,修改是写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文章的完善阶段,但总体来看,修改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写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修改。
第一,写作准备阶段的修改。这一阶段对立意布局的反复推敲,对写作提纲的再三斟酌,都属于修改的范畴。准备阶段的修改非常重要。文章动笔前,要酝酿主题,设计思路,编拟提纲,修改就从这里开始。确立中心,选择题材,布局谋篇,都要经过反复思索,甚至多案比较。准备阶段的修改决定着全篇的成败。只有考虑得周密、成熟,写起来才能少走弯路。确定了严密的提纲,搭起一个好架子,文章结构就不会有大变动。正如盖楼要先打图样,作战要先做计划一样,如果立意、构思、布局阶段马马虎虎,没怎么想明白就匆忙动笔,写起来就不会顺利,甚至写不下去,勉强写下去,效果也好不了。所以,动笔前一定要深思熟虑,不要仓促上阵、随意而为。
第二,写作过程中的修改。从落笔开始,作者就进入了细致严密的思维过程。此时,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用,事理的推断,形象的探索,层次的划分,段落的衔接,句式的选用,词汇的推敲,各方面都要经过分析、对比、抉择、改换、取舍,才最后形成初稿。这是边写边改、边改边写的阶段。作者在执笔行文中,免不了要时常回头改动已经写下的文字,小到词语的斟酌、句式的调换,大到材料的增删、段落的调整、标题的修改。这是写作过程中的修改。
第三,初稿完成后的修改。就是写出初稿后,逐字逐句、逐层逐段审读,通盘修改。相对于前两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修改更系统、更全面、更细致。修改中,不仅要考虑材料的取舍、层次的安排、结构的组织,还要进行细致的文字推敲和润色,字斟句酌,精雕细刻,力求不留瑕疵。
以上三个阶段中,写出初稿后的修改更为重要。因为文章在起草过程中,作者对观点、事例、层次、段落不可能想得很周密,词语的推敲、句式的选用更难做到准确无误。而草稿写出后,作者的着眼点就可以从局部埋头码字,转向居高临下地进行总体审视和检查,看中心论点的表达是否突出,各个层次、段落的安排是否妥当,转进是否流畅,表意是否明晰,词语是否精当,等等。另外,作者的站立点此时也可以从作者的角度移到读者方面,对文章进行客观、冷静、超脱的观察思考,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对文章评头论足、挑三拣四,甚至吹毛求疵。通过反复推敲修改,最终使文章趋于成熟完善。
第五篇 如何写好人物的动作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哑巴去商场买剪刀,他不能说话,无法用语言告诉服务员自己要买什么。于是,他就伸出自己的右手,伸出食指和中指当作剪刀,并且上下动动,好像是在剪东西的样子。服务员一看就明白了这个人要买剪刀。同学们想一想:哑巴没说话,服务员是怎么知道的呢?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个人通过自己的动作来说话。
哑巴买剪刀如此,我们写作文也是这样。作文时我们把人物的一举一动细致描写出来,写出人物具体动作,那么所写的人物形象就会跃然纸上,活起来。
一提到动作描写,肯定要准确运用动词。比方说,表示“看”这个动作的词语就有“瞄”“瞟”“盯”“瞥”“端详”等,我们在写人物动作的时候,就不能总是“我看了一眼”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写成“我漫不经心地瞟了他一眼”或“我死死地盯着他”。这样,通过准确运用动词,就能把人物的动作写得准确、具体、鲜明。
准确运用动词,同学们都能做到。但是有些同学就会有疑问:,我用了动词了,为什么写出来还是不具体呢?比方说,我写“她举起了手”,可我们老师怎么还说我写的不具体呢?
其实,这位同学准确运用了“举”这个动词,已经能把人物的动作描述出来了,要想让描写更加具体,人物更加生动,给大家介绍一些小技巧。
妙招一:动词+修饰语的方法
这种方法很简单,就是我们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的时候,首先要准确运用动词,这是基础。然后在这个动词前或后加上表示“方向”“程度”“轻重”“快慢”“数量”的词语。
如:方向+动词--他高高地举起了手;我向右侧了侧身。
轻重+动词--老师轻轻地摸了摸学生的头;他的脚重重地踢在了墙上。
快慢+动词--厨师手里的菜刀飞快地舞动着;他一下子就跳了起来。
程度+动词--爸爸狠狠地打了小明一巴掌。
动词+数量--他向前跑了几步。
以上这些类的词语可以单独用,也可以结合在一起用。大家试一试,用这样的方法写出来是不是很具体呢?
在介绍第二种方法之前,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敲门,注意是“敲门”,而不是“拍门”或“推门”。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要把它写好,其实包含着“大玄机”。什么玄机呢?这就是要给大家介绍的妙招二--动作拆分法。
其实,再复杂、连贯的动作,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在观察和描写时,如果把动作分解成若干步骤,一步一步仔细观察,并选择恰当的动词一步一步地描写,就不难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动作拆分法,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大动作分成几个连贯的小动作,用慢镜头的方式一一描绘出来。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武打动作或电视的慢镜头中,往往把一种行为分解成若干个部分,或者是把一个大动作细化为几个小动作,然后分别对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小动作按一定层次具体展示或描写,使整个动作行为栩栩如生。
运用这种动作拆分的方法,“敲门”这个简单的动作可以分解为如下几个小动作:①走到门前②停下③举起(右)手④弯曲手指⑤敲门。准确地描述出这几个连续动作,组成流畅的句子,就能具体地写出人物“敲门”的经过了。
运用这种方法,“敲门”这个大动作,我们就可以写成一段话:他穿戴整齐地来到妈妈的门前,轻轻推了一下,门紧闭着,里面似乎有亮光。他迟疑地举起了右手,想了想,慢慢弯曲食指,轻轻地敲在门上,里面没有反应,又敲了三下,仍然没有动静。他鼓起勇气,又轻轻地敲了敲,还是没有人出来开门,他一下子愣在了那里。
同学们,运用这种动作拆分的方法,我们是不是一下子就能把动作写具体了呢?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作文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让自己的文章更加具体。
今天,只是告诉了大家两种方法,相信老师的这两种方法一定能帮助同学们轻松写动作,把动作写得更具体!
妙招三:准确运用词语
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结合具体情境。这就要求在写人物动作的时候,避免使用那些“万能词”。什么是万能词呢?就是那些无所不能,多用途的词语。比方说下面的句子
我走到门前。
我走到妈妈面前。
我走过去。
“走”就是一个万能词,还有“看”“拿”“吃”等等。这些词用起来看似没有任何问题,可以用来写人物的动作。但是要知道,这些万能词有时却是万万不能的,因为它们不够准确。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物的性别、性格、年龄、身份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所以,在描写人物动作的时候,要充分结合人物的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等,要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例如:一个家境富裕的孩子,他是把一块钱拿在手里。而一个贫穷的孩子,他会把一块钱攥在手里。
再如:一个腼腆的人,笑的时候是“抿着嘴,嘴角微微翘起”的微笑,而一个爽朗的人笑得时候是“咧开嘴巴,露出牙齿”的开怀大笑。
第二点,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更需要注意准确用词。
比方说,你在饭后散步时的“走”和上学要迟到时的“走”是一样的吗?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在平时喝水时,可能是“拿起杯子,把杯子凑到嘴边,一仰脖,喝一口。”而当你渴极了或者是时间紧急的时候,你会怎样喝水呢?肯定是“一把抓过杯子,凑到嘴边,一仰脖,‘咕咚’灌下一大口”,你看,同样是你这个人,同样是喝水,因为情境不同,表现出来的动作不同,所选用的动词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在描写人物行动时,务求做到“准确”二字--抓住人物行动的特点写,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写。这样才能把人物的动作写准确,把人物写活。
第六篇 阅读,我该拿你怎么办?
1.家长要帮助孩子选择一些合适的书。
这点家长是要做的,千万不要把孩子领到图书大厦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因为孩子没有那么大的阅读量,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成人的水平,所以家长要给孩子做好筛选工作,推荐适合他阅读的书。
2.孩子的阅读是多方面的。
孩子喜欢看某一类的书不是坏事,关键是在读这些书的时候,不能全是这一类的书,家长在孩子读书的过程中,要能够给孩子推荐一些其他方面的书,让他营养均衡。
3.泛读和精读要适当结合。
在课外阅读上,不必要让孩子每本书都做到精读,我们家长可以找出其中的几篇让孩子精读,或者是某些段落,家长具体辅导一下孩子的阅读,比方说:在阅读中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写在纸上的方法,等等。
本文地址:www.myenblog.com/a/318748.html
推荐分类:
上一篇作文:GRE阅读材料练习:动物是如何感知时间的
下一篇作文:返回列表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一个长期争论的电力工业结构问题——我与小水电] 什么的争论》为作文之家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一个长期争论的电力工业结构问题——我与小水电] 什么的争论》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