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二十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二十篇
【观后感】导语,眼前阅览的此篇共有18128文字,由许龙建细心修订后,发表在!荣耀(英文名称:HONOR),于2013年诞生,荣耀honor是全球领先的智能终端提供商,致力于成为构建全场景、面向全渠道、服务全人群的全球标志性科技品牌。荣耀honor以创新、品质和服务作为三大战略控制点,坚持研发及前瞻性技术的持续投入,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二十篇要是你对这文章有什么独特的建议,请告诉我们!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第一篇
一部在评分很高的.电影,既然这么多人都推荐,那肯定是佳作,看完,也确实如此,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一个在1900年出生在弗吉尼亚号游轮上的弃婴,不,就应说是发现。找到他的锅炉工人丹尼给他起了一个1900的名字,从此他以这个名字生活在船上,虽然没有户籍也不明白自我属于哪个国家,但并妨碍别人了解他的大名。钢琴是他的生命,正如他说的那样,88个有限的琴弦能演奏出无限的曲子,给人带来无限的欢乐。与小号手的相遇使得他不为人知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虽然最终他选取与弗吉尼亚号同沉,但他还是给后人留下了自我存在的印记---那张音乐母盘。
电影明显年代有些久远了,在很多画面中都能看出破绽,例如人们看见女神像的时候,这不能怪当年的摄影师,只要体现出主题就是好的。至于影片有时穿插些看上去很不懂的镜头,例如小号手说一幅画落地的时候,确实让我觉得奇怪。撇开这些由于技术还是编剧上的问题,这部片子确实值得力荐。
如很多电影一样,主题玩玩在最终才表现出来,最终到达一个升华中心的效果。这部电影主题的展现就是在废弃的船舱中小号手与1900的对话,观后感《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在1900准备下船可是走到船舷一半时却掉头回到,这是电影在前面给观众留下的一个悬念,此刻他才真正告诉我们。1900害怕的不是看见的东西,而是看不见的东西,他把城市比喻成琴弦,他觉得这个琴弦太巨大,除非上帝,他这种凡人是无法弹奏的,一想到无限的镜头他就觉的恐惧。由于他是一个公认天才,最终他选取死亡而不是进入尘世也就不足为怪了。天才,正如人们常说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然1900没有上过岸,但他透过与乘客交流还是接触到了世界,这种不完全接触但又有些接触的状况正好使他在持续心灵的同时又不至于那么孤僻。
我想每个人看这部电影都能有自我的感受,有人看到的是天才的一生,有人看到的是天才为什么会选取脱离尘世,有人看的是无限和有限这种辩证关系。无限,能够是欲望,有限,能够是时间,用有限的去实现无限,正如用88个琴弦去演奏变化的乐曲,而不是用无限去实现无限,不明白知足常乐能不能硬生生的嵌在这种思想里面。
最终说一句,先把自我手头的事情做好,想着一堆事情,那只是空想而已,太多的选取是可怕的,当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毫无好处的选取中时,那真是太悲哀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优秀影评650字 第二篇
从故事说起吧。男主角1900(人名)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气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烧炉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几岁大的1900又再度成为了孤儿。过人的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去,只因纽约无际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没有安全感。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船上了,直到唯一的好朋友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 '
看完电影,自然会产生很多的疑惑。为什么如此天才会被遗弃在头等舱?为什么一个漂泊惯了的人会害怕面对陆地上的错综复杂?为什么爱的萌芽都吸引不了他下陆地一次?为什么他所依附生存的那条船成了废船都不愿离去?为什么当死神来到时他还能如此从容?
我想,遗弃他的人一定不会是个穷人,但她一定是个胆小不敢承担责任的人,所以1900遗传了她的这个性格缺憾。一片大海,一艘巨大的邮轮 ,一架钢琴 ,一个人的人生 ,禁锢的世界 。虽然船外是狂风咆吼,波涛翻腾,雨雪更替,但对于他来说是习以为常了,所以他害怕陆地的原因并不是这些自然现象。他对陆地的害怕起源应该是来船上的形形式式的人,每一次能承载二千个人,每一次又是不同的人,他的音乐灵感都来自于对这些不同人的释译,可见他的观察力和表现力非常强。他当然能明白这船里的一切只是一个小小的世界,这里他都要极尽其能来唯护自已的尊严,那场爵士乐的比赛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对未来感到恐惧,迷茫,未知,陆地太大,他害怕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单纯美好的少女让他的音乐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也让他对陆地产生了无限的遐思,也许陆地上的一切并不是象他想象的`那样恐怖和恶促。他也挣扎过,努力过,但爱带来的是无穷的痛苦和颓废,终于他选择了对音乐的执着,他需要的是一种纯粹的音乐,不为名利,不受控制的自由之音。当一个人有了牵绊,有了责任,有了世俗中的种.种繁杂,无序,纷乱,也许他的音乐灵感就会结束了,他是为音乐而生的,音乐就是他的生命,他突然就想通了,于是重新快乐起来了。可是生活总是不能事事由自已作主,那条他赖以生存的船也结束了它的使命,按常规,他可以换一条船,继续他的音乐之旅。这个时候我不得不说他缺乏挑战生活的勇气,一个跳板几个台阶的距离,他都跨不过去。但事实上,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我们自已不是也这样吗?习惯了某种生活,形成了某种圈子,虽然渴望看另一种世界,但就是不敢越雷池半步。就象马哥经常说的: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呵呵,那只是一种自我解嘲而已。就1900而言,他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是他绝对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也许有人会说他懦弱,但是我认为不是,1900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在船上没有世俗的打扰,没有名利的侵蚀,他所演奏出来的音乐,打动了每一个听到它的人。当1900与维珍尼亚号一同葬身海底,他传奇的人生便在人们的心头划上了一个永恒的烙印。一艘船,一个弃婴,一架钢琴,命运之手将他们永远的联结在一起,即使是死亡也无法将他们拆开。我想,这结局,又说明他是勇敢者。在船上出生,在船上死亡 。这艘船 ,就是1900生命的载体, 船毁人亡, 轮回之所。忽然想起林黛玉的两句绝命诗:质本洁来还洁去,休将白骨埋污淖。
一个人能从容地面对死亡,一个人能对他衷爱的事不离不弃,一个人能选择自已要的生活,一个人能留下一段让人回味的故事,我想,他就不算枉来这世上一走。希望1900在天堂依旧能有一架他能操纵自如的钢琴,演驿他与众不同的天堂人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第三篇
看完之后,我稍作百度想看一下别人对这个电影的评价,又怕被引导了思维而得不出自己的想法,所有我先停止了。
可是我有些并不十分理解。
1900,是对世界陌生感的恐惧,而不愿意踏上陆地,无尽的世界没有尽头,琴键太多所以他不知道如何去演绎音乐?
他在对马克斯阐述他在看懂了陆地之后,又回到了邮轮上,他是开心的,这是看破看透,对吧。
其实我也不甚懂得,鱼般的7秒记忆,总是让我难以回播记住整个过程,但是想记录这种感觉。
那种眼神,看到女孩,似情窦初开的眼神。夜里下到船舱,找寻着并亲吻了女孩,这是一见钟情吗?那份没送出的乐盘,是他对触摸不到而又渴望爱的体现,这么形容对吧?可是这种爱,为什么又不能让他真的步下邮轮。
他只学会了在那片空间大小的环境下演绎他的人生,甚至随着邮轮炸毁而结束自己的一生,为什么不能尝试去改变呢?
马克斯跟我一样,但是他最后是理解了1900吗?他哭了,而且也离开了邮轮,也觉得自己很没用。
有些疑惑,又似能理解1900一样,无尽的尽头,在清楚了解的情况下,这算是退缩的行为吧。
为什么不能去尝试一下呢?共同奔赴毁灭却留下了自己内心最原始的追求。看完了,有些感慨文字的力量,也很佩服别人驾驭文字的能力,以及对“思考”所做的反馈。而我还需要在点滴中慢慢积累,才能有一天可以自由随意地把看过的感悟描述出来。
写完这个,内心的恐慌感,空虚,还是没能散去。借着看电影消磨时间,也借着记录观影感觉来锻炼文字能力,也消除内心一直惦念着的东西。
顺道的,不明白为什么,不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可能就恰恰是需要1900对内心真实地追崇吧。
看电影《海上钢琴师》的优秀观后感 第四篇
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而作为钢琴师的主人公斯皮尔曼同样要在这场中东躲,受尽了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羞辱。最终,幸运的是钢琴师用他的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在他的帮助下,钢琴师终于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顽强活了下来。
本电影通过一连串直白而又真实的画面,展露出了纳粹的残酷无情,例如,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和一些德官在一队犹太人中挑出几个瘦弱的让他们趴在地上,然后一个个枪毙。他们残忍地把人的生命当作了游戏。还有,让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捽死在路上。而钢琴师正是这些事的经历者和目击者,然而在音乐的支撑下,钢琴师顽强地追求着生命的机会。
影片中的一幕形象地表现出钢琴师斯皮尔曼对音乐强烈的热爱之情。就是在一间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否则会暴露自己,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实的在进行着钢琴的演奏会。也许,此时无声的钢琴之声是钢琴师生存的希望和动力了。最后,斯皮尔曼也是凭着他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唤醒了 那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也促使他帮助了钢琴师,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从这位德官上看,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德人都是坏的,他们也有好人的。可惜的是,战争结束后当钢琴师赶到战俘营时,德国的战俘已经转移了,而这位曾经救过钢琴师的军人最后还是死在了战俘营里面。
导演通过这部电影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某些人的坚强与勇敢,还深刻地揭露了许多社会现实。如影片中不管是哪一国家的人,都是有好有坏的,有软弱的也有坚强的。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会反思,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民族,应该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
海上钢琴师的影评 第五篇
(二)
故事是从这艘船上讲起,也是在这里结束。
1900,故事的主人翁,他是被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好心人的收养好像也不能改变他在这个世界里的孤儿角色。
凭借自己过人的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勤奋,他对音符的掌控令人难忘。从一个小角色到一位大人物,不应该用幸运来理解,因为他只是一直在这艘蒸汽船上,独自一个人去领悟这生活的真谛,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地方,一路走来。
钢琴,大海,无暇的蓝天,就是他所在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好像就在天堂的脚下,远离了城市带来的喧嚣,让他轻松自如的生活着,也难怪给他带来了无限的音乐灵感。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这是他最后的独白,他离不开自己的世界,也不敢去走进另一个未知世界,带着对未知的恐惧选择了离开,离开也是他的一种选择。那些无法看到的东西对他来说真的有那么恐惧吗?世界的尽头在哪里?这是一个很陌生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但对他来说却是一张驶进另一个世界的船票。在他的世界里不会有迷路,只需记住八十八个琴键就行,就那么简单,没有太过于复杂的方向,纯真而又充满灵性的世界。
“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每当看到这些,我的思想就会停滞一会,想象一下我理解的这种“尽头”到底在哪里?遗憾每次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能帮我解脱心中已久的困惑,对啊!这种尽头到底存不存在?我们每天都重复的做着相似的事情,而我们的尽头在哪里呢?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上帝的钢琴,他说的上帝是在哪里呢?不能弹奏的音乐,不能驾驭的生活,是因为自己从未下船,还是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太过于自我。
每天奔波于生活的我们又能怎么去面对这个问题?或者自始至终我们从没考虑这些,因为我们的每一步都有一个相似的脚印在眼前等着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这是很多人困惑的地方,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生活就像做一道自己喜欢的饭菜去品尝,没有多么复杂,简简单单。只不过我们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想法,接纳和融入让我们变成了这个现实社会中的一个人,或许这就是我们不同于1900的故事。他从未走进,而我们也从未走出。他选择了离去,因为他不能活在一个无从选择的世界,一个没有尽头的世界。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第六篇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弗吉尼亚号,,我们可以与世无争。钢铁森林的城市,就像是一艘大大的船。我们害怕那种琢磨不定,更要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电影里说的':“一架钢琴,整个世界,十指翻动,演奏一生。”
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海上钢琴师》电影是让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是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电影《海上钢琴师》的优秀观后感 第七篇
一个人,没有父母,没有名字,没有任何能证明他存在的法律文件。他在婴儿时期被遗弃在一条叫“维珍尼亚号”的蒸汽船上,然后一生在船上度过,不曾踏上过陆地一步。他的职业是“维珍尼亚号”上的钢琴师。当“维珍尼亚号”废弃的时候,好友前来的劝解未能改变他与船共存亡,同船一起在海面上毁灭的决定。记录了他曾活在这个世界的唯一痕迹,是一张他弹奏的唱片模版。当然,唱片中的琴声绝大多数人听不到,即使听到也不知道琴声的另一边是谁。
音乐,是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不用解释,就能打动人们的心弦。与生俱来的天赋,造就了这位海上钢琴师。他是一位天才,一位在钢琴领域才华横溢的天才。而一场震耳欲聋的场面,不仅仅让我们震惊和深感遗憾,也使世界失去了一份奇迹。天妒英才,用在这位海上钢琴师的身上,我不知道合适与否?但人们总说上帝是公平的,他拿走你些什么,总会还给你些什么,就当关上了一扇门时,他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如此看来,上帝也是方圆有度的。
小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告诉我们“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赋。”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很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要重要。”至今为止,我们可以十分确定我们都还不是天才!我们没有如这位海上钢琴师般的天赋,但很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个健全的身心。“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他喜欢做他能轻松应对的事,他觉得陆地上的太多的未知他无法应对,会使他崩溃。他选择了怯步,停下的踏向陆地的步伐,为心灵加上了一把枷锁。回忆一下,爱迪生为人类开启电灯时代做了多少次的尝试!生命因尝试而勇敢,人生因尝试而更加富有意义。这位钢琴师没有让音乐离开他的身边,未能用自己的琴音点亮别人的世界。如果多一点尝试,多一份勇敢,也许他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世界。
一声轰响,巨大的火花在海上开放,他带着他尚未奏完的乐曲飞升至天堂。故事到此完结了,但我们生活还在继续。疲惫的奔波于这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世界,拷问自己灵魂的深处,我们为了什么而活,我们怎么活,又是什么支撑着自己,我们是否能像这位钢琴师做到忠于自己的价值观,不被利益所左右呢?虽然很遗憾,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艺术家,他有着真正艺术家所拥有的高贵的自尊。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或坚持,或放弃,如当我们取舍有道,则常足!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第八篇
这个故事的开头到结尾,始终是以倒叙的手法由迈克斯陈述而来的。所以,有人说,迈克斯和1900其实就是“一个人”,因为除了迈克斯,没有人能作证,我们并不知道1900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所以,1900代表的是某种境界,是和外界纷扰不一样的存在状态。
对于这样的结尾,我一开始感到的是惋惜和同情:为什么不能试着上岸迎接新的人生呢?为什么不能在喧嚣繁闹的世界中找到另外的一面美好呢?为什么非要以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捍卫一生的梦想呢?
对于这部电影,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主题。当然,如果一部电影只能从单一的角度去,就不算一部经典之作。
从追求梦想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人们都朝着美国梦不断努力,世界充满了欲望、利益和关系的纷争,甚至很多人拼搏多年依然没有获得想要的成功,最终走向穷途末路。迈克斯为了生计可以把陪伴多年的小号卖掉,为了生存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1900一生都留在了船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了梦想他可以放弃一切,甚至于面对死亡,他依然无所畏惧。
不完美才是生命的常态,如果结尾没有这么悲剧性的一幕,这部影片就没有了升华的价值,在我看来,它反映了很多现实世界与理想主义的东西。如果1900走出了大船,拥有了和平常人一样的家庭和财富,也许他就无法弹奏出在大船上那种纯净、自然的音乐了。所以,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歌颂了一种远离世俗喧嚣的纯洁梦想。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优秀心得700字 第九篇
去电影院看了《海上钢琴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1900为什么不下船?why why?其实我高中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海上钢琴师》,那时候还小,对于孤独和自由没有感同身受的理解。只是知道里面有一个场景拍摄的非常美,比如1900第一次见小号手的时候,那场在飞奔的钢琴下面弹奏的场景,比如1900和布鲁斯之父比赛的场景……。
这次再看一遍,当1900站在旋梯的时候,我多么希望他走下去,去追求他的爱情和价值。因为我知道结局,他没有走下去,他会被炸死。所以我当时虽然知道了结局,但我依然希望他走下去,走下旋梯。我甚至想站起来为他呐喊鼓劲。但他还是没有走下去。
1、看过电影的很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钢琴师1900为什么不肯下船?其实电影最后给出了答案:天呢,你没有看见那些街道吗?有上千条!你怎么去选择那一个?
2、你知道琴上88个键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琴键是有限的,但你是无限的,在这些键上所能创造出来的音乐,那才是无限的,这个我喜欢,也是我愿意做的,但是在舷梯上,摆在我面前的琴键有成千上万,永远也数不完的琴键。
3、冬天想着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 所以你们不停地到处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 我并不羡慕。
是的,钢琴师不羡慕在城市中的生活。他有自己的世界,但如果他走下去,那么世界肯定会因为他而在此沸腾。因为他是天才。
但我一直觉得是恐惧,是的,这是1900给我们的答案,但我却不满足这些答案,因为我始终认为1900是因为恐惧。当1900站在旋梯的时候,看到船外面的世界:高耸的大楼、无尽的街道、看不见的温暖以及行人急匆匆的样子,他恐惧了。
恐惧是我们每一个都会面临的情绪,恐惧意味着不可能。过去,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源头;未来,则是继续使生活充满好奇与热情的理由。但未来是恐惧的。只有当1900在底舱的房间内独自望着舷窗外的大海时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宁静。他才是自由的。正如我们有些人不喜欢离开家一样,因为我们不知道离开之后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对未来没有那种清晰的洞察力,我们我们恐惧对影响未来的每一个决定。
还有一点,我知道1900是骄傲的。因为太骄傲;不愿妥协,于是只有孤独一途。有人说1900是懦夫,因为一个男人面对心爱的人畏畏缩缩不敢表白,仅仅因为害怕岸上生活的复杂和艰辛,这是懦夫啊!这就是我们身边那些不愿接触社会的附庸风雅、自怨自艾的人啊,但我把这种行为当成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能妥协。因为骄傲,所以只有孤独一途。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750字 第十篇
海上钢琴师在海上出生;也在海上结束了他的生命;
一天他突然想要去到陆地上;可当他走到铁梯的中间;他停下了脚步;然后回到了船上;
他说:陆地上的路太多了,我不知道该走哪一条,你看到那数不清的街道吗?如何只选择其中一条去走 ,一个共渡一生的女人,一幢属于自己的屋子,一种生与死的方式。 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一想到这个,难道不会害怕、会崩溃吗 ?那架钢琴太大;我无法弹奏。
他到底在说什么鬼?
首先,会不会真的有人有这样的想法,做这样的决定,甚至是有这样的经历?
在这地球上存在过的人的数量,从古至今可能已经比我们能看得到的星星还要多,存在过什么样的人一定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
但是,也不一定说明像钢琴师这类人就是极少数,他的人生经历可能罕见,但与他相同的对生死的选择并不稀少—因为迷茫而选择结束生命。这样的选择从古至今都不稀少。
钢琴师说出的迷惑说不定是大多数在这个星球上生存过的和正在生存的人都迷惑过或正在迷惑中。
曾经没有生活阅历的我多次对自己说,那只不过是一个故事而已,导演只是为了拍一部戏,讲一个故事,再把它拿来卖钱而已。但是隐约中感觉,这并不能说服我自己,其中一定还有什么我不能理解。现在看来,从前是真的太年轻,活得太少。其实钢琴师说的正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伴侣,房子,怎么活,怎么死,而导演也正是想讨论活法和死法。
面对陌生的真实世界,钢琴师选择让生命随轮船一起消失在海上。
以世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看,钢琴师的态度是消极的,所有轻生的人都是消极的,如果我们要把”消极”这个概念解释给小孩子听,我们还会说:就是不好的。
我不能肯定地说生活有没有正确的生活和错误的生活;好的和不好的。
但是我们是有相对的自由选择生活的方式,我认为钢琴师也只是选择了自己的方式:如果轮船可以一直存在,那我愿意一直呆在这船上弹钢琴,在我喜欢的地方,做我喜欢的事情,既然不能了,那么我觉得这辈子也活得差不多了,就这么结束也挺好。我猜钢琴师就是这么想的。
导演和小说家的确只是在讲故事,但正如美国剧作家罗伯特?麦基所说:故事是生活的比喻。人之所以要用到比喻,是为了让一件复杂的事物更易于理解而用一种更简化和更具象的方式来表达。
钢琴师的故事是一个比喻,钢琴师人物本身也是一个比喻,比喻的是那些因不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选择结束生命的那些人。
在钢琴师从舷梯上回到船舱中的钢琴旁时,观众已经知道了结局,但是导演还是让镜头对准钢琴师久久不离开,他弹钢琴时的表情,他的手,他的琴键。这正是导演在向那些主动选择自己生命的结束方式的人表达理解和致敬!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第十一篇
有人说,这是一个杯具。而我却以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如果1900下了船,不外乎两种结局。一是彻底地被这个肮脏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挚爱的方面、郁郁而终。而无论是哪一种,远没有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这般广大的胸怀方可容得下他惊世绝艳的才华。即使陆地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钱,有形形的美人,有灯红酒绿的生活,1900却不属于那里。不属于一个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里,这才是个杯具。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没有人能够说水里和地上哪个更好,鱼属于水,人属于地,只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与MAx道别的时候,1900说:“原谅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该如何活下去。记得他决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久,最终把帽子扔进大海,人却很坚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没尝试过,终不能战胜他的内心,只因那里太纯净。他说他看到无数条街道,却不明白路该往哪里走。
看到那里,应无人再指责他的懦弱了。所谓“不懦弱”的人们会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上很圆滑地活着,他们或是有钱,或是有权,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而他们终究无法纯粹地活,因为爱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颗完整而干净的心,令他的音乐永远流淌着纯净的气息。
影片的末尾,1900对MAx说:“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音乐,期望天堂有钢琴。”我想,1900终是不属于人间,即使在那里,他获得过无数掌声。然而,他需要的不是这些。如果能够的话,他宁愿一个人,一架钢琴,就这样一向弹下去。
天使不应在人间。正如1900最终选择与船一齐炸毁,如此,海上会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以往有个天才的钢琴师,他的音乐令所有人为之折服,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大海,然而他的心却已到达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第十二篇
上周和宿舍的一起把《海上钢琴师》看完了,这过去整整一周了,心里还是为电影情节耿耿与怀
我们都说这部电影影响了我们的睡眠,每天躺在床上的时候就开始想1900为什么执着的就是不选择离开大海呢?这么一个天才选择一个有界的轮船生活一辈子,钢琴是他的一生,不对,大海是他的一生,也不对,那么1900的一生到底是什么?我现在还是想不明白他心里的那个信念到底是什么,居然能让这么单纯的人一直坚守自己的信念,没有人能改变他的生活,一直都没有,就算是死亡。1900从小生活在船上,“爸爸”用他自己的方式教导这个天才小孩,可是没有人知道从来没有碰过钢琴的1900可以弹出让人感动的音乐,这又是为什么?单纯是触不可及的,我们这些在复杂的社会中浪荡了20年的人来说确实想不明白到底为什么
1900也有爱情,他的爱情更是单纯的想让人发笑,他没有去勇敢的为爱而改变,但这是我欣赏的,自己的生活就要自己决定,既然性格决定生活,就不能刻意的改变,否则还是自己的生活么,对吧!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第十三篇
《海上钢琴师》不像一个故事,更像一个寓言,无正式名姓、无任何身份记录、父母不详、一生不曾下船的音乐天才1900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虚构。
虚构这样一个人物,并不像许多人说的那样为了揭示天才与普通人精神世界的差别,也并非为了让我们探讨这种生活方式实现的可能,实际上是通过他来反观现代文明(他所在的船连接欧洲和美国,实际上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由欧洲转向美国),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友人max作为常人存在既是情节合理展开的需要(否则他的故事怎么被世人知晓),也便于同样作为常人的我们代入、思考和追问。他为什么不下船?他怎么看待自己的身份?他怎么看待音乐上的决斗?他怎么看待外面的世界?
这些问题,又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现代文明行进中,我们是否应该或有没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的,不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如果没有国籍、姓名、父母这些信息记录,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来确认自己的身份?职业、才华、兴趣这些东西是可以作为一项技能比拼,还是应该像信仰般与我们自身融为一体?当社会发展到看不到“尽头”,自我对环境没有掌控感的时候,人应该何去何从?
天才钢琴师最终还是没有走出那一艘熟悉的船,他的生命没有跳出88个黑白琴键,唯一可能让他从自己的生命暂时出走的爱情,也没能带他离开,因为他看到没有尽头的城市时,慌了。我喜欢这个处理,有很多电影,都是用爱情来将人物打出常规,我承认爱情有让人冲动的魔力,但它只会让人暴露出新的侧面,而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
或许,海上钢琴师的一生既是一个悲剧,又是另一种完美。
一部在豆瓣上评分很高的电影,既然这么多人都推荐,那肯定是佳作,看完,也确实如此。
一个在1900年出生在弗吉尼亚号游轮上的弃婴,不,应该说是发现。找到他的锅炉工人丹尼给他起了一个1900的名字,从此他以这个名字生活在船上,虽然没有户籍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但并妨碍别人了解他的大名。钢琴是他的生命,正如他说的那样,88个有限的琴弦能演奏出无限的曲子,给人带来无限的欢乐。与小号手的相遇使得他不为人知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虽然最终他选择与弗吉尼亚号同沉,但他还是给后人留下了自己存在的印记---那张音乐母盘。
电影明显年代有些久远了,在很多画面中都能看出破绽,例如人们看见自由女神像的时候,这不能怪当年的摄影师,只要体现出主题就是好的。至于影片有时穿插些看上去很不懂的镜头,例如小号手说一幅画落地的时候,确实让我觉得奇怪。撇开这些由于技术还是编剧上的问题,这部片子确实值得力荐。
如很多电影一样,主题玩玩在最后才表现出来,最终达到一个升华中心的效果。这部电影主题的展现就是在废弃的船舱中小号手与1900的对话。在1900准备下船但是走到船舷一半时却掉头返回,这是电影在前面给观众留下的一个悬念,现在他才真正告诉我们。1900害怕的不是看见的东西,而是看不见的东西,他把城市比喻成琴弦,他觉得这个琴弦太巨大,除非上帝,他这种凡人是无法弹奏的,一想到无限的镜头他就觉的恐惧。由于他是一个公认天才,最后他选择死亡而不是进入尘世也就不足为怪了。天才,正如人们常说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然1900没有上过岸,但他通过与乘客交流还是接触到了世界,这种不完全接触但又有些接触的情况正好使他在保持心灵的同时又不至于那么孤僻。
我想每个人看这部电影都能有自己的感受,有人看到的是天才的一生,有人看到的是天才为什么会选择脱离尘世,有人看的是无限和有限这种辩证关系。无限,可以是欲望,有限,可以是时间,用有限的去实现无限,正如用88个琴弦去演奏变化的乐曲,而不是用无限去实现无限,不知道知足常乐能不能硬生生的嵌在这种思想里面。
最后说一句,先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想着一堆事情,那只是空想而已,太多的选择是可怕的,当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选择中时,那真是太悲哀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第十五篇
不知为什么,他留给我的印象,始终是那个在风中形销骨立的样子。
不是穿着礼服演奏,不是坐在滚动的钢琴前滑过大厅,不是那个站在废墟当中仰头看着他的朋友,谈着关于两只右臂的问题。
他其实孤独的站在雾中,四周空无一物,他戴着帽子,穿马夹,站在那里,安静的,忧伤的,让心灵从他的眼睛里流淌出来……
他望着你,但其实他看的并不是你,他朝你微笑,可那笑也不是为你,可是,他却一瞬间就了解的你的所思所感。他哼着钢琴,手放在那些并不存在的琴键上,那段关于你的乐章就从他的眼睛流淌出来…是的,就是他的眼睛贯穿始终的目光,一如他那样久久的站立于浓雾之中,一如他的忧伤像雾一样环绕在他的四周,一如他的孤独像皎洁的珍珠一样在夜里发出光茫……
他注定了就是孤立于世的,给你执笔的权利,你也不会往他身上加一点点俗世的幸福,因为他已经如此完美的完成了他的人生,像一部完整的作品,无法再被添加或删剪,即使是他如稀世珍宝般无法被复制的遗憾,以及象牙般光洁无暇的纯望,都是他翅膀上的羽毛,被他细细梳理。
他还是走了,从一开始就被他目光注定的孤独离去,在十九世纪的石板路上,在永远无法消散的浓雾的包围中,转过他的目光,转过他侧脸留下的弧线,一步一步,没有再留恋的,轻轻踏上云端……
城市太大,没有尽头……他说。
我再也不去陆地了……他说......
20xx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影评素材 第十六篇
影片最打动人的,除了1900人物本身,以及他创作的动人心魄的音乐,另外片段之一,当是有一天,同麦克斯坐在餐桌前,他平静的说,在到达纽约的前三天,他要去到陆地。“你会来看我吧?来我陆地的家?”1900问。“当然了!我会带一些甜点外加一瓶酒,你向我介绍你孩子的母亲,邀我一起共进星期天的晚餐。你同我夸赞她的厨艺,她向我说,你常和她提起关于有我的故事。”麦克斯回答。最动
人的友谊大概就是这样:因你与我有了链接,从此,与你相连的你的至亲至爱,也与我有了关联。我想,麦克斯的回答,也是无数个你我脑补的情节。我们沉醉于1900的音乐,欣赏他这样天才般的艺术,却又因怜惜他们的孤独,希望他们能够品尝一丝凡夫俗子的热闹与普世的幸福。假如给你一双上帝之手,拥有去改变他命运轨迹的权利,你是否又真的会愿意、舍得去改变呢?麦克斯在破旧的船舱里播放那张黑胶唱片,再一次试图寻找出1900。当麦克斯找到他。问“这些年你都做了什么?”“创造音乐。”“甚至战争时期也在做吗?”“即使再没人跳舞的时候,即使炸弹四处飞的时候。我一直都在演奏,没有停歇。直到穿驶到了这里。”······“我一生中只在乎一件事,演奏小号。”正因为麦克斯有这样的心语,他才能正确解读1900,并懂得他。他们彼此也才能成为一生的挚友。最好的知己或是彼此成就吧!所以,最后麦克斯选择尊重1900的决定,独自离开。1900同麦克斯最后一段谈话,反复听了很多遍。每一遍,都领略更多不同的感受,每一遍,都同深深的为之震动。他说:“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在1900眼里,陆地上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尽头。这样的光怪陆离,无穷无尽才是最可怕的。不像他形影相伴的钢琴,有首有尾,有开始也有结束。钢琴上数得清的88个琴键,意味着简单澄明,当欲望与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第十七篇
有那么一些电影,它没有震撼的镜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只是毫无修饰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但银幕前的你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看完这部影片后,心中感慨万千却又无从下笔,《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简单地概括一下这部电影的内容:在豪华游轮维珍尼亚号自成一格的海上世界中,名为1900在1900年被遗弃的孤儿在海上成长为天才钢琴师,引来陆地上的第一天才钢琴家登门挑战,而爱情也在不经意间从窗外中到来,但最后1900却决定生死。但我想我们可以不用太在意这些情节,我甚至认为这完全不是这部影片的重点,因为这些已经在许多电影中不厌其烦地上演过。看这部影片我们更该看他最后那段对外面世界独白的台词,以此理解他最后关于上岸的抉择。
影片两次重点涉及到他的离开问题,第一次是为他心爱的姑娘决定去岸上,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他在生死抉择的关头,依然决然地坚持没有上岸。也许,观众看到最后都会感到很惋惜,他为什么不离开呢?为什么宁死他也不愿踏上那片他曾经愿望踏上去的岸上呢?
“拿一部钢琴来说,从琴键开始,又结束。你知道钢琴只有88个键,随便什么琴都没差。它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制作出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活的惯。”这是他给出的回答。开始我很不理解他不下船的解释,认为这是一种对生活不积极的做法!但是最后1900跟麦克斯开的玩笑让我明白1900为什么这样选择,因为他死后到天堂还想弹钢琴,弹只属于自己的曲子,因为没人能用两只右手弹琴!如果1900下船估计他会和杰里一样,不再为自己的喜爱而弹琴,而是为了别人或钱而弹琴,那是1900不想看到的,甚至说1900如果下船后就再也没有灵感弹出属于他自己的曲子了。站在我们的世界看,学习,工作,为人父母,然后老去,听来仿佛一切都已明了,我们一路走来,一切自然而然。我们已经习惯被身边那些繁杂的事物消磨、吞噬,而自己却从来不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些简单的日子。而对于1900来说,岸上的世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在船上,那些所有关于音乐的不纯动机都被隔离,有的只是自己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理解。他可以随性去读眼前人的喜怒哀乐,然后用琴键为所有人安排上一首背景音乐。他从来不用因为指挥的哀求而让自己违心地弹奏那些枯燥无味的舞曲,他永远可以弹奏自己的格调,然后让那一群人跟着自己舞蹈。
电影的最后,1900没有走下那艘游轮,湮没在一声震耳欲聋的声中。维珍尼亚号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这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在的孩子,有时却又孤独的叫人心酸,孤独的艺术人生与无尽的大海就是他的宿命。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700字 第十八篇
我喜欢像一九零零那样天马行空,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我一点不觉得他的生活又多悲惨。他是个孤儿,出生在船上,一生也没下过船,没有身份。在人们眼里,他可以用他卓越的琴技换来很多钱,过着人们眼里豪华的生活。但这不是他想要的,他要的只是属于自己世界中的乐曲,他不属于陆地,他已经离不开这艘船了,即使选择死亡,他也毫不在乎。结局看似凄凉,但我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境,炸船那一刻他有了归属,回归到属于他的世界——海洋。
虽然结局不是我想看到的样子,要么下船过着他不想要的生活,要么随着破船一起沉入海底,至始至终他都忠于自己的选择。片子中有一段他坐在钢琴前随着钢琴四处移动的镜头,太欢快!太美了!在船身剧烈摇晃的过程中,他沉浸在美妙的乐曲中,没有被当时的情景吓到,仿佛这只是一场游戏。他身上要多童真有多童真,音乐细胞与生俱来的充满他整个身体,一个纯粹的人物!
很多人无法理解他的行为,他完全可以闻名世界,赚很多的钱,有享不尽的富贵,但他就是那么坚定,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知道自己属于哪里。我佩服他的执着!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第十九篇
电影结束后,黑白字幕慢慢闪现,我却不忍关闭视频窗口。可怜兮兮的号角声,声音划破心田,悠扬,却沉重地压在胸口。心里的难过就像浓茶,久久不散。我拒绝失去这份珍贵的悲伤,把时间条拉回到他在虚空中玩耍的那一刻。
他被遗弃在一艘船上,由一名锅炉工人抚养。他叫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他是一个天生的天才钢琴家。在船的舞厅里,他在暴风雨中与钢琴共舞。他在音乐会上用音乐描绘人心。他是钢琴的灵魂。但是,他被船上的环境所束缚,虽然世界从他身边经过,他却不敢进入这个世界。
他从未离开过他生活过的弗吉尼亚。他也爱过那个平凡却风尘仆仆的女孩,却因为自卑和懦弱而错过了;他也想下船去找她,但他看着舷梯上无边无际的世界,犹豫着要不要回去;他也有一个真正走进他内心的朋友,却拒绝和他下船,选择了死亡。
正如他所说:世界是一架有百万个琴键的钢琴,这是上帝创作的钢琴。光是街道就有几千条。你如何选择其中一个?如何选择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片土地,一段人生?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选择一种死法。于是,战争结束后,他留在了船上,在无声的表演中,他的世界和老弱病残的船一起了。
在钢琴中,键是开始和结束。幸福是他心中的距离,人生的梦想永远存在,但他却畏缩至死。究其原因,是他缺乏尊严和对抗命运的信心,让他习惯了孤独,而他的不作为,让他的快乐成为一场永远存在于他心中的悲剧。
看着看着,我不禁想到了距离和自己。像1900年一样,我默默问自己:你活着是为了什么?但是我的心还没有告诉我答案。虽然我和其他人一样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我是不是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但我的内心却没有这样自由而诗意的距离?或者说,虽然心里有这样的距离,但是因为理想和懒惰的矛盾而犹豫。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优秀影评 第二十篇
清新欢脱的乐音挣脱出唱片的裂纹,消散于寒冬的萧条之中,小号手缓缓讲述着1900的故事。
1900,一个被发现遗弃在弗吉尼亚号头等舱的钢琴上的婴儿,从小就生活在大海之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以海为家的天才钢琴师,最终殉船于海底。
他无师自通,少年成名,曲子过耳不忘,在一举击败摇滚大师后名声更甚,人们都明白,这样的天才,到了陆地上,他将是乐坛中炙手可热的人物,最耀目的新星。人人都在劝他下船,“只要你走下舷梯,那只是几小步而已。”他没有反应。我不由得好奇,生于船,长于船,一年往返大陆不下百次的人,究竟是否向往陆地?
当他与小号手并肩躺在煤堆上,讲他曾经趴在舷窗边,望着下船的人们渐渐消失在新奥尔良冬天乳白色的薄雾中,那些身影变得朦胧,直到消失在街巷。他那如痴如醉的神情,那眼中的光辉与痴迷,我想,他向往那片稳定的陆地,至少,曾经向往过。
他也曾收拾行装,为了心心念念的姑娘走下甲板,可走到一半,他停住了,面前就是陆地,星罗棋布的街道小巷,工业化散发出的滚滚浓烟,遥远的望不到的灰色天空,他伫立于舷梯之上,凝视着这块陆地,良久,他转过身,摘下礼帽,用力地扔了出去,他又回到了甲板之上,头顶,无边无际的蓝色中,有海鸥掠过。
一开始,我将他的行为理解为害怕,他在逃避他内心的恐惧,他不敢踏足陆地,直到影片末尾,他说:“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子,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境,茫茫无际。”我意识到他或许是在追求自由。自由不在于身处之地有多么宽广,而在于心灵是否有地方安放,让自己真正安宁,而大海与音乐就是他的容身之所。陆地虽大,却不是他的归宿。
后来,小号手在废船找到了躲藏已久的1900,谈及为什么不下船,他说“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也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
在弗吉尼亚号即将之时,他坐在水沟旁,手指摆动,弹着无形的钢琴,他嘴角扬起了笑,扬起了他的倔强。
1900涵盖了太多的浪漫与情怀,对内心的执着,远离尘世的安宁,单纯的人性,自由而孤独的灵魂,这些乌托邦式的情怀,在置身于现实之中的我们看来是一种奢侈,可望而不可及。而这些东西,恰恰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内心渴望的最本质的东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1900。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到处都在锁链之中。”而1900正是挣脱了枷锁,勇敢奔赴大海,他坚守了一种普通人或许能够理解,却只能远观的自由。是的,有些自由不是有来实现,而是用来铭记的,它让我们的生活还留有一个朝上的方向,在低头赶路之余,给自己保存一些仰头的可能。
本文地址:www.myenblog.com/a/298194.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