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范文-《帕金森综合征和帕金森病嗅觉障碍的对比研究》_研究生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范文-《帕金森综合征和帕金森病嗅觉障碍的对比研究》_研究生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导语,大家所欣赏的本篇文章共有16788文字,由严荣建经心校正,发布到美文档(meiword.com)。基底是一个地理学名词,是指经过褶皱,变质作用的结晶变质岩。它们是经过地槽阶段硬化而形成的。基底相对其上的沉积盖层而言,所以,凡是被沉积岩层不整合覆盖的结晶变质岩系均可称为基底。因而,基底按其形成时代可分为:前震旦亚界的、古生代的(又分为加里东期和海西期)中生代的包括印支期的和燕山期的。也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城市用地基底等等。开题报告范文-《帕金森综合征和帕金森病嗅觉障碍的对比研究》_研究生开题报告假如你对这类文章想说点什么,可以发表分享给大家!
第一篇 开题报告范文-《帕金森综合征和帕金森病嗅觉障碍的对比研究》_研究生开题报告
一、研究课题的目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简介
1.目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vp)是由脑血管因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临床上该病多在60岁以后发病,起病隐袭,常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脑血管危险因素,急性起病大多有明确的卒中病史。症状双侧对称或不对称,下肢受累为主。突出的症状是步态异常,典型者呈阔基小碎步,常有‘冻僵’现象,易跌跤。一般无静止性震颤,少数可有不典型静止性震颤,但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较常见。肌张力升高,但常为锥体束及锥体外系损害混合性因素导致,既肌痉挛与强直同时存在,上肢以屈肌、下肢以伸肌为明显,一般无齿轮样肌强直。常伴锥体束征、假性延髓麻痹、认知功能减退、尿便失禁。vp是由脑血管因素作为病因引起的疾病。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该病的患病人数也相应的增加。西班牙[1]在一项5160例帕金森综合征的研究中,vp占4.4%。Www.meiword.cOM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和病理资料的积累,vp占全部帕金森综合征病例的3%-12% [2]。vp与脑血管疾病存在同样的风险因子,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家族遗传性心脏病,与抗磷脂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有一定的相关性。huang 等 [3]最近报道一例罕见的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血清存在抗磷脂抗体。hsieh等人[4]认为大脑含铁血黄素沉着可能是vp的诱发因素。尽管脑血管病极为常见,但只有少数患者存在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在各种脑血管性损害中,皮质下缺血性病变和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较容易发生,基底节区梗死患者可能对多巴胺(dopamine,da)替代治疗有较好反应,真正因黑质梗死引起的vp罕见。vp其病理学改变多见于基底节区、脑干、皮质下等处的多发小梗死灶或白质脑小血管缺血性改变,这些损害均可以影响da系统及皮质-基底节环路的功能。
本病ct改变主要为脑室旁白质及基底节区多发性的腔隙性梗死,脑室旁白质及半卵圆中心白质病变,可见不同形式的脑萎缩[5]。形态影像学检查支持vp的诊断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例如正常颅压脑积水、颅内占位病变等。 所有vp患者均有缺血性改变,绝大多数可见多发腔隙性梗死,梗死灶以基底节区。侧脑室旁和半卵圆中心最多见,少数脑干、脑叶可见梗死灶。vlaar等[6] 认为spect显像和pet显像有组于帕金森综合征的早期的鉴别诊断,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组dat显像图像纹状体放射性摄取减少,影像变淡,患肢对侧和同侧纹状体放射性计数比值均比对照组低,以患肢对侧更为明显,且差异有显著性。vp患者纹状体摄取值双侧对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性。研究提示,spect显像及半定量是诊断vp的一种比较客观的指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zijlmans等[7]试着证实vp患者是否和pd有da神经元突触前膜的da再摄取功能以及左旋多巴治疗较好的效应,研究13例明确诊断为vp的患者,vp组在基底节区平均[(123)i] fp-cit摄取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但这两组在双侧基底节区摄取值并没有明显不同,而pd组在双侧基底节区摄取值却明显不相同,同时vp组中的起病隐袭者和急性起病者的所有扫描参数也明显没有不同。大多数的vp患者的da神经元突触前膜的da再摄取功能是下降的,用双侧基底节区摄取值是否相同可以作为vp与pd的鉴别诊断的新的标准。但是pet、spect昂贵的价格影响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本病与帕金森病在神经病理学、症状学、神经影像都有所不同。但对vp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等仍缺乏统一的认识。临床病理研究发现不少vp生前容易被误诊,其实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可能更高。
嗅觉有其特定的传导通路,其一级神经元是位于鼻腔黏膜上的双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感知气味后,由其中枢突组成嗅神经通过筛板的筛孔直接投射到嗅球。嗅球内的细胞发出纤维进入嗅束,沿额叶底面进中线处后行 ,至前穿质处扩大成嗅三角,并分成内侧和外侧嗅纹,表面覆有薄层灰质,分别称为内侧和外侧嗅回。内侧嗅回延伸到半球的内侧面,连接胼胝体下回,外侧嗅回向外横过前穿质而至海马钩和海马回前部。这样构成了嗅觉的基本通路。嗅觉作为一种特殊感觉,其中枢位于梨状叶[8]。发自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来自黑质的多巴胺能纤维,都终止于核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投射到杏仁体。位于海马旁回前部的内嗅区广泛接受嗅球纤维,内嗅区是海马传入纤维的主要起源处,嗅觉冲动可经此迅速到达海马,属于嗅脑的杏仁核可接受部分嗅觉冲动。嗅球是嗅觉传递的重要中继站,位于嗅球表浅部位的细胞呈酪氨酸羟化酶阳性,表明这部分细胞以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9]。近年来研究表明,vp的嗅觉功能是完整无损的,而pd在发病早期就可能存在嗅觉功能的下降[10]。pd 患者嗅球中的多巴胺含量比对照组多一倍。因为嗅球中多巴胺阻碍嗅觉的传导,所以提示多巴胺增加会造成嗅觉减退,梨状前区和杏仁体周围区域组成的初级嗅皮质是气味的主要识别区,嗅功能区尤其嗅结节存在多巴胺,若缺乏可引起嗅觉障碍。嗅觉检查作为一项灵敏简便的临床检测手段,可以作为vp临床诊断的辅助手段,因此,我们采用一种临床实用的嗅觉功能检测部分vp患者的嗅觉功能,并探讨嗅觉功能检测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嗅觉功能全面系统的评估 ,对应用于临床vp的诊断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可以根据临床诊断对敏感度和特异度的不同要求选取相应的指标。嗅觉检测具有简便、低耗费、无创伤的优点,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2.国内研究情况
vp的嗅觉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也无统一的嗅觉定量测量方法,田立鹏等[11]探讨一种临床实用的嗅觉定量测量方法在帕金森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采用改良的cccrc[12]方法,定量检测并比较51例帕金森病患者(pd组)和51名健康人(对照组)的嗅觉阈值,pd组年龄、病程、updrs评分、h-y分级与嗅觉的相关性。pd组的嗅觉阈值远高于对照组(p<0.01)。pd组年龄、病程、updrs。h-y分级与嗅觉阈值无明显相关。嗅觉定量测量可有效反映pd患者的嗅觉功能,可作为帕金森病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3.国外研究情况
近几年,研究发现pd患者存在嗅觉障碍,henderson [13]发现约68%pd在明确诊断的第1年就有嗅觉功能的减退。herting等[14]发现往往在pd早期就有嗅觉功能下降,约70-100%pd患者的存在嗅觉障碍。嗅觉障碍与病程持续时间、运动功能和治疗pd药物的使用无明显相关性。katzenschlager[15]等认为vp的嗅觉功能是完整无损的,而pd、路易体痴呆、阿尔茨海默病、额颞痴呆和pick病等神经系统变性病早期就存在嗅觉功能的下降,多系统萎缩症的嗅觉功能也有轻度损害,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和皮质基底节变性(cbgd)患者却发现没有嗅觉功能下降。有文献报道亨廷顿舞蹈病和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患者也存在嗅觉损害[16]。随后katzenschlager等[17]进行了一项14例vp患者,18例pd患者,27例对照正常人的嗅觉定量测量实验研究,采用宾西法尼亚大学嗅觉辨别测试(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ell identification test,upsit)的方法,得出在vp组平均upsit分值为26.1, pd组平均upsit分值为17.1,两组分值明显不同并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提示嗅觉功能实验对鉴别vp和pd诊断有重要意义。但是upsit方法[18] [19]以标准微胶囊嗅功能试验作为临床和实验室判断嗅功能的方法。将40种嗅物分装于微胶囊内让受检者辨别。但是该方法缺点受试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整项测试,很容易产生嗅觉疲劳,另一方面中国人对其气味的不熟悉也限制了它在我国的应用。
参考文献:
01 benito-leon j, bermejo-pareja f, morales-gonzalez jm, et al.incidence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d parkinsoni in three elderly populations of central spain. neurology,20xx,62: 734-741.
02 thanvi b, lo n, robinson t. vascular parkinsoni—an important cause of parkinsoni in older people. age ageing,20xx ,34(2):114-119.
03 huang yc, lyu rk, chen st, et al.parkinsoni in a patient with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j neurol sci,20xx , 267:166-169.
04 hsieh cf, tung cs, shih py,et al. cerebral hemosiderosis as a causative factor of vascular parkinsoni. acta neurol , 20xx ,14(4):201-207.
05 fujimoto k. vascular parkinsoni.j neurol,20xx,253,suppl 3: 16-21.
06 rampello l, alvano a, battaglia g, et al .different clinical and evolutional patterns in late idiopathic and vascular parkinsoni. j neurol. 20xx,252(9):1045-1049.
07 zijlmans j, evans a, fontes f, et al.[123i]fp-cit spect study in vascular parkinsoni and parkinson’s disease.mov disord, 20xx,22:278–1285.
08 丁铭臣,主编. 论文临床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学.太原:山西省出版社,1995. 36-37.
09 descarries l,lemay b,doucet g,berger b,et al.regional and laminar density of the dopamine innervation in rat cerebral cortex. neuroscience,1987,21(3):807-824.
10 ponsen mm, stoffers d, booij j,et al .idiopathic hypoia as a preclinical sign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n neurol. 20xx;56(2):173-181.
11 田立鹏,孙圣刚.定量嗅觉检测在帕金森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xx,1(3):151-153.
12 cain ws.testing olfaction in a clinical setting.ear nose throat j. 1989 ,68:316-328.
13 henderson jm, lu y, wang s,et al. olfactory deficits and sleep disturbances in parkinson's disease: a case-control survey.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xx ,74(7):956-958.
14 herting b, bietenbeck s, scholz k, et al . olfactory dysfun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its role as a new cardinal sign in early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nervenarzt, 20xx ,79(2):175-184.
15 katzenschlager r, lees aj.olfaction and parkinson's syndromes: its role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curr opin neurol. 20xx;17(4):417-423.
16 pirogovsky e, gilbert pe, jacobson m, et al.impairments in source memory for olfactory and visual stimuli in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ages of huntington's disease.j clin exp neuropsychol. 20xx,29(4):395-404.
17 katzenschlager r, zijlmans j, evans a,et al.olfactory function distinguishes vascular parkinsoni from parkinson's disease.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xx,75:1749-1752.
18 doty rl, shaman p, kimmelman cp,et a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ell identification test: a rapid quantitative olfactory function test for the clinic. laryngoscope. 1984;94:176-178.
19 doty rl, shaman p, dann m.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ell identification test: a standardized microencapsulated test of olfactory function.physiol behav. 1984;32(3):489-502.
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病房。分为vp组、pd组、脑血管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
vp患者均符合zijlmans提出诊断vp的标准:①首先为帕金森综合征,明确有运动徐缓症状,在静止性震颤、强直和姿势不稳三项症状中至少有一项。②临床和(或)影像学上有脑血管病特征。③a.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程在1年内,在基底节区或丘脑-皮层有梗死病灶;b隐袭起病, 皮质下白质有广泛的损害,起始表现双侧症状,早期存在拖曳步态或早期的认知功能下降。pd均符合uk brain bank临床诊断标准。选取与vp组性别相同、年龄相似的我科住院患者健康家属作为对照组。从20xx年7月开始收集病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查合作,并排除:
(1)可能有影响嗅觉的其他神经精神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癫痫、精神症等;
(2)有鼻腔和副鼻窦的疾病,有阻塞性肺部疾病和近2周上呼吸道感染者;
(3)有过敏史,内分泌紊乱,活动型肝炎者;
(4)应用了影响多巴胺转运体结合或影响嗅觉功能的其他治疗,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雌激素、 类固醇激素等
(5) 头部外伤、酒精中毒及视力和听力障碍,女性月经期或妊娠期等。
主要研究方法
一、嗅觉功能检测采用改良康涅狄格州化学感觉临床研究中心(cccrc)的方法(the connecticut chemosensory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cccrc test)嗅觉检查包括以下两个项目:
①阈值试验:用丁醇作为嗅物,将不同稀释度的丁醇分为0-11档次(系列稀释度从4 %~2.3×1 0 -5%),相当于气体浓度范围从3055ppm~46ppb(vol/vol)。将每种浓度的嗅物15ml 装入大小完全相同的玻璃内。受检者同时拿 2个瓶,1 瓶含有嗅物,另1瓶为蒸馏水,将玻璃瓶口移至一侧鼻孔下方1cm处鉴别,先测试右侧鼻孔;从低浓度(通常多从稀释度9)开始测试,如受检者能在同一稀释度连续4次正确辨出丁醇,即停止试验,记分如在4次测试过程中有1种不能正确辨识,则增加浓度至4次辨别为止。要求在20分钟内分别将两侧鼻孔测试完毕。
②识别试验:取8种日常用品作为嗅物,包括:婴儿爽身粉、风油精、八角、麻油、樟脑丸、硫磺肥皂、胡椒粉和氨水,前7种测试嗅觉,后1种测试三叉神经功能。在安静、通风、无异味的环境中进行检测。将嗅物装入不透明的无标识的统一广口玻璃瓶内,覆盖纱布避免视觉线索。嘱受检者将所闻各种嗅物的名称写在相应的表格内,其中有16种嗅物的名称可供选择。两侧鼻孔分别测试,全部试验时间15分钟,计算正确数,各项测试均采用双盲法。
结果判定:根据以上两种试验得分的平均值判断嗅觉是否正常和嗅觉障碍的程度: 阈值试验和识别试验的平均值在 6.0~7.0为嗅觉正常,5.0~5.75为轻度嗅觉减退, 4.0~4.75为中度嗅觉减退 2.0~3.75严重嗅觉减退0~1.75为失嗅。
二、完成所有研究对象的updrs量表(i ,ii,iii )、修订hoehn和yahr分期、schwab和england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日常生活活动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美国国家卫生院脑卒中量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嗅觉试验阈值试验和识别试验分值。并完成病史调查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发病年龄、既往史、早期症状、静止性震颤、强直、慌张步态、加速现象、肌张力、肌力、腱反射、共济、感觉、病理反射、脑膜、出汗、大便、小便、步态、动作、震颤、睡眠、假性球麻痹、认知功能、脑局部症状、左旋多巴效应和ct、mri检查资料。
研究进度及具体安排
1. 20xx.7--20xx.2
收集病例,完成至少60例vp患者的病史采集和所有研究对象量表评定并完成病史调查表。
2. 20xx.2--20xx.4
完成实验指标的测定和各种评估量表的信度、效度工作
3. 20xx.5--20xx.6
汇总资料,统计,发表相关论著,得出相关结论,总结课题
预期结果
1 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
2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嗅觉无改变及其与病程、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初步探讨嗅觉检测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
3 vp与pd病因与发生机制不同,临床表现与影像学亦有差别;
4 帕金森病患者的嗅觉察觉阈值和嗅觉识别阈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且帕金森病患者的嗅觉功能减退程度与病程无相关性;
5嗅觉检测具有简便、低耗费、无创伤的优点,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导师审查意见: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是由脑血管因素作为病因引起的疾病。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该病的患病人数也相应的增加。vp的嗅觉功能是完整无损的,而pd、路易体痴呆、阿尔茨海默病、额颞痴呆和pick病等神经系统变性病早期就存在嗅觉功能的下降,提示嗅觉功能实验对鉴别vp和pd诊断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嗅觉无改变及其与病程、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初步探讨嗅觉检测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vp与pd病因与发生机制不同,临床表现与影像学亦有差别;帕金森病患者的嗅觉察觉阈值和嗅觉识别阈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且帕金森病患者的嗅觉功能减退程度与病程无相关性;嗅觉检测具有简便、低耗费、无创伤的优点,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本课题设计合理,措施可行,技术路线清晰,有一定创新性和及临床实用价值
专家提问及专家建议:
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vp是由脑血管因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作为一种的综合征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其临床诊断应从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药物疗效评价等进行综合。在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治疗上均与pd存在明显差异。帕金森病患者的嗅觉察觉阈值和嗅觉识别阈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且帕金森病患者的嗅觉功能减退程度与病程无相关性,因此该研究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各组入选病例应尽量排除干扰因素的存在,注意各组别的不同与入选标准的不同,尽量减少人为及其他因素的干扰,同时完整记录病例的其他信息。
2.入选病例的vp组、pd组、脑血管病对照组其诊断有明确的标准。的嗅觉功能试验排除其他干扰试验的因素,尤其vp患者常伴有认知功能减退,mmse应该认真评分,认知功能减退的患者易干扰试验。
3. 在实验室检测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实验步骤的准确性、精确性,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第二篇 开题报告范文-《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设计》_研究生开题报告
关键词: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 青岛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范文 青岛论文 开题报告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据统计,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已有1.12 亿。伴随老龄化过程中明显的生理衰退就是老年人四肢的灵活性不断下降,进而对日常的生活产生了种种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各种疾病而引起的肢体运动性障碍的病人也在显著增加,与之相对的是通过人工或简单的医疗设备进行的康复理疗已经远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个特殊群体已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治疗康复和服务于他们的产品技术和质量也在相应地提高,因此服务于四肢的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世界上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出于刚起步状态,各种机器人产品更是少之又少,在国内该领域中尚处于空白状态,临床应用任重而道远,因此对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的研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科学意义。
目前大多数手功能康复设备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康复训练过程中,缺乏对关节位置、关节速度的观测和康复力的柔顺控制,安全性能有待提高;大多数手功能康复设备没有拇指的参与;感知功能差,对康复治疗过程的力位信息和康复效果不能建立起有效地评价。WWW.meiword.COm本课题针对以上问题,采用气动人工肌肉驱动的手指康复训练机器人实现手指康复训练的多自由度运动,不仅降低了设备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系统对人类自身的安全性和柔顺性,且具有体积小,运动的强度和速度易调整等特点。
课题的研究思想符合实际国情和康复机器人对系统柔顺性、安全性、轻巧性的高要求 。它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患者的手部运动功能康复,研究一种柔顺舒适、可穿戴的手功能康复机器人,辅助患者完成手部运动功能的重复训练,其轻便经济、穿卸方便,尤其适于家庭使用,既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康复训练,又不增加临床医疗人员的负担和卫生保健。
综上所述,气动人工肌肉驱动手指康复训练机器人的设计是气压驱动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在康复医学领域内的新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外研究动态
美国是研究气动肌肉机构最多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大学。
华盛顿大学的生物机器人实验室从生物学角度对气动肌肉的特性作了深入研究,从等效做功角度建模,并进行失效机理,论文制作力假肢和仿人手臂用于脊椎反射运动控制研究。
vanderbilt 大学认知机器人实验室(cognitive robotics lab, crl)研制了首个采用气动肌肉驱动的爬墙机器人,并应用于驱动智能机器人(intelligent soft-arm control, isac)的手臂。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贝克曼研究所对图像定位的5自由度soft arm 机械手采用神经网络进行高精度位置控制和轨迹规划。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设计了并联弹簧的新结构气动肌肉驱动器,可以同时得到收缩力和推力,并与工业界合作开发了多种用于不同部位肌肉康复训练的小型医疗设备。
英国salford 大学高级机器人研究中心对气动肌肉的应用作了长期的系统研究,开发了用于核工业的操作手、灵巧手、仿人手臂以及便携式气源和集成化气动肌肉,目前正在研究10 自由度的下肢外骨骼以及仿人手的远程控制。
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tituted national dissidences appliqués, insa)研究了气动肌肉的动静态性能和多种控制策略,目前正在研制新型驱动源的人工肌肉以及在远程医疗上的应用。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制作了新型的折叠式气动肌肉用于驱动两足步行机器人,实现了运动控制。
日本bridgestone 公司在rubber tauter 之后又发明了多种不同结构的气动肌肉。德国festoon 公司发明了适合工业应用的气动肌腱fluidic muscle,寿命可达1000万次以上,同时还对气动肌肉的应用作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工作。英国shadow 公司研制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仿人手。美国的kinetic muscles 公司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开发了多种用于肌肉康复训练的小型医疗设备。
lilly采用基于滑动模的参数自适应控制策略,实现了单气动肌肉驱动的关节位置控制。
2.2 国内研究动态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开始了气动肌肉的研究。
航空航天大学的宗光华较早开始气动肌肉的研究,了其非线性特性、橡胶管弹性及其自身摩擦对驱动模型的影响,并应用于五连杆并联机构,通过刚度调节实现柔顺控制。
上海交通大学的田社平等运用零极点配置自适应预测控制、非线性逆系统控制以及基于神经网络方法,实现单自由度关节的快速、高精度位置控制。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祖温等了气动肌肉结构参数对性能的影响、气动肌肉的静动态刚度特性以及与生物肌肉的比较,提出将气动肌肉等效为变刚度弹簧,设计了气动肌肉驱动的具有4 自由度的仿人手臂、外骨骼式力反馈数据手套和6 足机器人,采用输入整形法解决关节阶跃响应残余震荡问题。
理工大学的彭光正等先后进行了单根人工肌肉、单个运动关节以及3 自由度球面并联机器人的位置及力控制,采用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种智能控制算法,并设计了6 足爬行机器人和17 自由度仿人五指灵巧手。
哈尔滨工业大学气动中心的隋立明博士也通过实验得到了气动人工肌肉的一个更简洁的修正模型和经验公式并对两根气动人工肌肉组成的一个简单关节系统进行实验建模和采用位置闭环的控制方法进一步验证气动人工肌肉的模型。
上海交通大学的林良明也对气动人工肌肉的轨迹学习控制进行了仿真研究给出了学习的收敛性的初步结论为下一步的学习控制奠定了基础。其中田社平通过对气动人工肌肉收缩在频率域上的数学模型并对它的结构及其静动态特性进行了理论建立了相应的静态力学方程。
20xx年付大鹏等,以机械手抓取物体为对象,采用矩阵法来描述机械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以四阶方阵变换三维空间点的齐次坐标为基础,将运动、变换和映射与矩阵计算联系起来建立了机械手的运动数学模型,并提出了机械手运动系统优化设计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对机械手的精密设计和计算具有普遍适用意义。
20xx年车仁炜,吕广明,陆念力对5自由度的康复机械手进行了动力学,将等效有限元的方法应用到开式的5自由度的康复机械手的动力中,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方法建模效率高、简单快捷,极其适合现代计算机的发展,的除了机械臂的动力响应曲线,为机械手的优化设计及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20xx年联合大学张丽霞,杨成志根据拿取非规则物品的任务要求,采用转动机构和连杆机构相结合,设计了五指型机器手,手指弯曲电机与指间平衡电机耦合驱动,实现了机器手的多角度张开、抓握运动方式,对实用型仿人机器手的机构设计有参考意义。
20xx年杨玉维等人对轮式悬架移动2连杆柔性机械手进行了动力学研究与仿真,。采用经典瑞利.里兹法和浮动坐标法描述机械手弹性变形与参考运动间的动力学耦合问题, 综合利用拉格朗日原理和牛顿.欧拉方程并在笛卡尔坐标系下,以矩阵、矢量简洁的形式构建了该移动柔性机械手系统的完整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
20xx年罗志增,顾培民研究设计了一种单电机驱动多指多关节机械手,能够很好的实现灵巧、稳妥的抓取物体,这个机械手共有4指12个关节。每个手指有3个指节,由两个平行四边形的指节结构确保手指末端做平移运动,这种设计方案很好的实现了控制简单、抓握可靠的目的。
从目前来看,国内对气动人工肌肉的研究仍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有关气动人工肌肉的研究与国外还有相当的差距对气动人工肌肉中的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此外,采用气动人工肌肉作为机器人驱动器的研究还不成熟。
三、 主要研究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手功能康复设备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康复训练过程中,缺乏对关节位置、关节速度的观测和康复力的柔顺控制,安全性能有待提高;大多数手功能康复设备没有拇指的参与;感知功能差,对康复治疗过程的力位信息和康复效果不能建立起有效地评价。为此,课题主要研究内容: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易于穿戴,并且安全、柔顺、低成本,使用方便的气动手功能康复设备。对气动手指康复系统进行机构运动学、用mat lab软件对康复训练机器人的康复治疗过程的力位信息进行仿真。
要实现上述的目标,系统中需要着重解决的关键技术有:
(1)基于已有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外骨骼机械手机械结构部分的设计,对手指康复训练方法和提炼。 主要包括:人手部的手指弯曲抓握动作,气压驱动关节机构自由度的优化配置。使机械手能够实现手指的弯曲、物体的抓握等手部瘫痪患者不能实现的动作。
(2)对机器人机械机构的运动学。主要包括:气压驱动的手指关节外骨骼机械机构的运动学。
(3)机器人机构的力位信息仿真。主要包括:用mat lab软件进行机器人气压驱动终端的力位信息 仿真。
根据总体方案设计以及工作量的要求,外附骨骼机械手系统是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一部分,本文主要是研究手指康复机械系统运动学、动力学工作。
四、论文工作计划与方案
论文工作计划安排:
20xx年9月——20xx年6月准备课题阶段:
主要工作:学习当今最先进的机器人设计技术;学习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仿真及优化,查阅国内外的资料,对康复机械手作初步了解。
20xx年7月——20xx年9月课题前期阶段
主要工作:课题方案设计,拟写开题报告,开题。
20xx年10月——20xx年7月课题中期阶段
主要工作:开始具体课题研究工作,根据已有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外骨骼机械手机械结构部分设计,对手指康复训练方法和提炼。研究手指康复机械系统运动学、动力学工作。
20xx年8月——20xx年12月课题后期阶段
主要工作:对手指康复机器人进行模拟仿真,对设计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题。
20xx年1月——20xx年4月结束课题阶段
主要工作:整理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准备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20xx年5月——20xx年6月论文答辩阶段
主要工作方案:
1. 完成学位课与非学位课学习的同时,进行市场调研,对手指康复机械手作初步了解。
2. 查阅资料,了解气动手指康复机器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3. 已有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外骨骼机械手机械结构的部分设计。
4. 对现有手指康复训练方法设计进行和提炼,其优缺点。
5. 开始具体设计工作。
6. matlab进行模拟仿真。
7. 撰写论文。
第三篇 开题报告范文-《动臂塔式起重机的关键技术研究》_研究生开题报告
关键词:动臂塔式起重机 关键技术 济南论文 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来源及依据
选题题目 动臂塔式起重机的关键技术研究
1.文献综述(选题的依据,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主要参考文献)
1.1 选题的依据
动臂式塔机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塔式起重机,其经历过辉煌的时代,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小车变幅塔式起重机取代了动臂式塔机。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楼群的密集,使塔机的工作空间受限。基于高层建筑的发展,新制定的领空权许可制度及跨占邻居领地产生的纠纷等因素,迫使人们改变已有的传统观念,从小车变幅改为臂架俯仰。
之所以动臂式从新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是因为动臂塔机有其独特的优势:
(1)起升高度明显提高。与小车变幅相比,动臂塔机的起升高度不止塔身高度,其臂架俯仰时,臂架对起升高度有一定的贡献量。
(2)回转半径小。wwW.meiword.CoM当其俯仰角比较大时回转半径大幅度缩小,回转灵活。
(3)可以避开别人的领空,避免由于跨占邻居领空领地而产生的纠纷。
(4)适应狭小空间。随着经济发展,建筑楼群越来越密集,塔机的工作空间不在像过去那样宽阔,而是越来越窄小,动臂塔机由于其独特的变幅方式,可以在狭小的工作空间灵活运作。
然而目前动臂塔机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同吨位的动臂塔机要比小车变幅塔机贵很多、重很多。原因如下:
对于动臂塔机来讲,其俯仰变幅过程中,起重臂的重心也在变化,这样和小车变幅相比其对塔身产生了一个变化的附加弯矩,使得塔身的受力更加复杂, 尤其对于大塔,起重臂的自重非常大,由此产生的附加弯矩迫使塔身做的很粗壮;不但浪费材料,增加了整机的自重,极大限制了起重能力,还给塔机的安装运输和拆卸带来极大地不便。以山东富友公司的125动臂塔机为例,在最小工作幅度5.5米(仰角83o)时起重臂对回转中心产生的力矩为68410n.m,最大工作幅度50米(仰角50)时起重臂对回转中心产生的力矩为932910 n.m,也就是由起重臂本身的俯仰产生的力矩变化为864500 n.m是本机的最大起重力矩(1350000 n.m)的0.64倍。
对动臂塔机而言,平衡由起重臂俯仰变幅产生的附加力矩会大大提高塔机的起重能力。在机械上的解决方法就是采用移动配重技术,即吊臂仰起时,使配重移向塔身;吊臂俯降时,使配重远离塔身。这样做的好处是动臂产生的静载力矩可由移动的配重抵消。然而,如果采用移动配重,又往往会使设计及生产成本大大提高。本课题研究目标就是设计简单实现成本又低的活动配重结构,并对其优化,使塔身承受的力矩变化最小,所需用料最省,并结合有限元方法对塔身的优化方法进行研究,寻求一种快捷有效的塔身及其他结构的优化方法,使塔身的结构最优,使整机的自重再次减轻,成本再次降低。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及目的
课题研究的内容
1)不同形式动臂塔机的优劣并进行选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塔帽形式的选择,动臂臂根铰点的位置选择等。
2) 根据选择好的机型,对移动配重的实现进行方案确定和结构设计。并对结构进行优化,使塔身受到的来自动臂的附加力矩最小。
3) 根据2)中优化好的方案本着以塔身受力最小的原则进行力矩曲线绘制方法的确定。
4) 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和可视化编程软件vb的结合,生成专门的软件,对塔身进行优化,寻找一种塔身的最快最佳优化流程,使塔身既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又能使塔身的用料最省,并且使优化过程简单快捷,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课题研究的目的
1) 是设计一种结构实现抵消由起重臂俯仰变幅产生的静载附加力矩,并对此结构进行优化,使其对附加力矩的抵消效果最佳,从而使动臂塔机的塔身受到的弯矩最小。从而使塔身材料最省,自重最轻,提高整机的起重性能。
2) 确定更科学的力矩曲线的绘制方法,使力矩曲线更加准确的反应塔机的起重特性
3)在ansys和vb的基础上设计专门软件,能自动生成动臂塔机塔身的有限元优化文件,并设计好优化流程,实现对塔身的有效快捷优化,再次降低塔身的自重和成本。
1.3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1.3.1 现有的采用移动配重方式的动臂塔机,其功能实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钢丝绳移动配重方式
这是最早采用的配重移动形式,即将配重通过钢丝绳与臂架相连接,钢丝绳的总长是一定的,随着臂架的俯仰,配重即跟着前后移动。通常这种情况会设置配重小车和专门的移动滑道,滑道的倾斜角度、长度以及钢丝绳的路径等都是根据该结构配重重心位置随臂架仰角的变化规律设计的。典型的采用钢丝绳移动配重方式的动臂塔机有pecco公司的sn系列塔机,其结构形式如图所示。
(2) 连杆机构
由于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磨损,移动配重技术紧跟着又出现了连杆机构移动方式。即将臂架作为主动连架杆,配重悬挂在摇杆的末端,并且为使配重保持平动,不宜将其与摇杆固定连接。这种实现方式不需设置配重小车及其滑道,也不需另外增加辅助动力驱动。典型的采用连杆机构移动配重方式的动臂塔机有利勃海尔的500hc系列塔机,其结构形式如图2.2所示。
(3)在塔吊后臂上设有轨道,轨道中设置滚轮,配重通过滚轮与后臂相接。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就是将塔吊后臂上原有固定不变的配重,改变成为可在后臂上往复移动的配重。这样,当塔吊起吊重物时,将配重移动到与起吊重物相匹配的平衡位置;当塔吊不工作时,可将配重移动到后臂的紧靠塔身一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配重对塔吊的偏沉负重作用。由此使原有的固定配重变成了塔吊移动平衡尾陀。在这种结构及相应的工作方式下,就可以使塔吊时刻保持平衡状态,既保证了塔吊工作时的稳定性,又消除了塔吊不工作时的负重偏沉状态,并使塔吊的工作机理更为合理,使用寿命得以延长。
(4)在起重臂上铰接一连杆,连杆的另一端与摇杆铰接,摇杆中部与平衡臂铰接,另一端联结平衡臂框架,由起重臂、连杆、摇杆和平衡臂组成一铰链四杆机构,起重臂即为主动连架杆,摇杆为从动连架杆,平衡臂为机架,当起重臂做俯仰动作时,摇杆绕其与平衡臂联结的铰链摇动,平衡臂的位置随摇杆的摇动而做相应改变,从而实现对平衡臂的自适应调节。
(5)无基础自动配重全自动塔吊装置
(6)除了以上几种方式,还有就是专门增加一个辅助的动力驱动机构,用以实现配重的移动。通常这种型式成本高,需要额外的检查及维护保养,机构比较复杂。
1.3.2 关于动臂塔机力矩曲线绘制的研究现状
(1) 对于没有移动配重的动臂塔机的力矩曲线方程:
(q+t)r=c
其中q:吊重
t:变幅滑轮组、起重臂、吊具和钢丝绳在臂端的积重
r:幅度
c:恒力矩
(2)对于有移动配重的动臂塔机的力矩曲线,根据不同的实现方式,其确定的方法不同,而且都不成熟,值得探讨。力矩曲线的确定于力矩限制器的选用有直接关系,本次论文拟采用恒力矩力矩限制器,所以确定力矩曲线的方法应该采用保证恒力矩的方法。
1.3.3 关于动臂塔机结构优化的研究
文献【10】论述了用ansys的adpl语言进行动臂塔机优化的方法,但其只是将设计变量参数化,对其他已定的尺寸,例如塔身宽度,标准节高度等并没有参数化,这样处理ansys优化的常规做法。这样做的缺陷是,生成优化文件的过程比较复杂,对形式类似的塔机需要重复性的编写优化文件,比较耗时。本研究课题拟在借鉴文献【10】的基础上,不但将设计变量参数化,而且将非设计变量也参数化,对于不同形式的塔身都做成专门的adpl程序模块,生成专门的软件,工程师只需要根据塔身的形式在对应的截面输入非设计变量的参数,即可生产对应的优化文件
1.4主要参考文献:
【 1 】 cuidandan crane arm some key technical research dalian university of master degree theses
【 2 】 meikun arm type tower several design question discussio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20xx.10 (semimonthly)
[3] zhangxuehong a crane mobile balance tail tuo patent number 01276775.
【4】李海青 塔式起重机平衡重自适应调节装置 专利号20xx20xx6287.1
【5】陈志军 自动平衡塔吊 专利号02290276.7
【6】曲永治 动臂变幅起升补偿组合机构 专利号02118284.1
【7】梅琨 一种新型动臂塔机起重力矩限制器的设计 辽宁建材20xx.no.4
【8】万维柔 无基础自动配重全自动塔吊装置 专利号20xx20xx3917.8
【9】戴广成 金永强 南通市第四建筑安装工程公司 机械式塔吊力矩限制器
【10】刘洪波 指导教师:林贵瑜 动臂塔式起重机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学术构想与思路、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本课题针对目前动臂塔机存在的问题进行,突出表现就是同等吨位的动臂塔机比小车变幅塔机自重大,成本高。对此问题本质进行,总结其原因是动臂引起的附加力矩迫使塔身必须粗壮才能满足要求,解决此矛盾的思路可以有两方面:一是减小动臂引起的附加力矩,二是对塔身本身进行更合理的优化,使其材料最省并且满足强度要求。
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实现配重的移动,来平衡动臂的附加力矩。并且利用有限元方法设计一种更有效的塔身的优化流程,使塔身既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又不浪费材料。
3.所阅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
本课题的文献检索是在校图书馆网站的以下数据库完成
1)万方数据期刊全文
2)自建特色数据库:硕士论文库
3)中宏数据库 教育版
4)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
5)读秀知识库
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
7)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
8)维普数据库
9)万方科技文献数据库
10)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
关键词 动臂 力矩限制器 移动配重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推广价值及预期成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楼群的密集,使塔机的工作空间受限。目前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新制定的领空权许可制度及跨占邻居领地产生的纠纷等因素,使得动臂塔机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然而同样吨位的塔机,动臂变幅的比小车变幅的制作费用要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由于起重臂俯仰产生的附加弯矩使得塔身较大,如果用移动配重,结构又比较复杂,使得动臂变幅塔机的费用降不下来。
本课题研究意义就在于使同等吨位动臂塔机和小车变幅塔机之间的成本差降到最低,使动臂塔机的发展不再受到成本的限制,在经济建设中的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对动臂塔机的推广有着重要意义。
预期成果:
1)设计出更加简单经济的结构,实现配重的移动,较好的平衡掉动臂产生的附加力矩。使动臂塔机的起重能力大大提高。
2)寻找到一种更加快捷有效的塔身优化方法,并有可能将这种优化方法应用到其他结构的优化。
3)对动臂塔机的其他设计问题的成功解决。
三、选题的可行性
1.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方案及可行性
本课题是在山东富友公司技术部完成,以现有图纸的结构为参考进行理论研究,对结构进行探讨并且设计自己的结构,对新结构进行优化,并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验证。并且将有限元软件ansys和可视化编程软件vb结合,通过编程实现塔身及其他结构的优化文件的自动生成。
可行性:
(1)本课题是在导师宋世军老师和副导师王积永老师以及山东富友公司技术部经理毛闰年老师的指导下,在富友公司技术部和学校实验室完成,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该公司已经有十余年的塔机研发经历和有着多年研发经验的工程师队伍,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2)本课题涉及到的金属结构、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及有限元等方面的知识,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已基本具备。
2.所需实验手段、研究条件和实验条件(开展课题研究的地点、可利用的设备等)
实验手段是用有限元方法进行验证,研究条件是实验室和计算机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
开展课题研究的地点是实验室和富友技术部,可利用的设备是计算机和参考图纸。
3.所需经费,包含经费来源、开支预算(工程设备、材料须填写名称、规格、数量)
估计所需费用大约2万块钱,包括:
试验差旅费:8000
会议资料费:7000
调研费:3000
其它费用:2000
本课题经费依托省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大型钢结构完好状态诊断》,资金充足。
四、论文工作计划
第四篇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企业协同办公系统的构建_研究生开题报告
关键词:复旦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软件工程 上海论文 开题报告
复旦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号 :093053175 领域: 软件工程
姓名 xxx 方向 企业信息化 指导教师 xxx
论文题目 基于portal和web services的企业协同办公系统的构建
选题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信息系统建设已与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是企业实现由传统的人工粗放型经验管理,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集约型管理和数据为决策依据的科学管理转化的保证,也是使企业能够迅速了解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求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企业的各类业务数据信息分散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中,缺少一个统一的平台来展示数据的结果,从而无法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统一的企业整体业务数据信息视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期待着这样一个平台系统:它能够打破信息系统间的壁垒,将管理类信息和业务类信息结合在一起(像dna结构中的键的功能一样),提供一个统一的企业管理信息与生产经营信息视图,并以此给企业每一位决策者和执行者。wWw.meiword.coM现代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只有真正帮助企业领导迅速取得和有关决策的信息,才能有助于企业在决策中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portal技术将有效的整合企业内部各种应用业务资源,使企业用户通过单一入口一次性登录来访问多种业务平台信息。再根据所属信息的权限范围展现所访问系统信息,对企业各级领导及业务人员不再需要多个系统切换,而进行一站式的业务流程审批处理。基于此,应用portal技术搭建的企业统一门户协同办公管理系统,所实现的应用整合,与传统意义上的应用系统集成不同,它不是以实现跨系统的业务处理为目的,而是站在企业的管理视角,增强科学的决策支持,全面提升企业管控。
web services技术,毫无疑问已成为将信息和应用程序在页面传递呈现的接口标准。而portlet做为portal动态容器组件,将充分利用该标准及轻量级松散耦合优势同时,再结合wsrp(web services for remote portals)协议远程调用异构门户系统提供的portlet服务(如 :天气预报等),使得在多种业务系统不同平台间进行更加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集成。无论信息存贮在何处(如:企业内部网络或internet)、信息的格式如何,都可以轻松快速的按照用户喜好的方式个性化的定制收集展现。
自此,基于web services的portlet模型,portlet 便有了web services 强大的沟通能力,使得整个portal系统更加灵活,随需应变。
具体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
围绕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以全面提升企业管理决策及办公效率为目的,阐述基于web services的portlet模型为核心技术构建企业门户办公管理系统价值和意义。
具体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
1. 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即已建设的业务系统,结合此次门户系统要求,阐述基于web services的portlet模型的门户构建优势,明确该实施方案。
2. 其次,重点研究构建企业统一信息门户平台。为企业提供一个信息聚合的框架,将已有业务系统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按照不同岗位、不同角色的工作需要实现多维度的企业信息门户,如:企业门户、部门门户、个人门户、业务门户、企业文化等。对应技术:ibm websphere portal+web services;
3. 然后,研究构建企业协同办公及报表管理平台。为企业行政办公及各种业务流程的审批处理提供的基础平台及,根据个业务系统数据的进行收集、汇总、展现,生成提供各类管理报表,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全面实现企业办公的自动化。如:公文流转、报销、会议等管理;对应技术平台:ibm lotus domino + dashboard;
最后,统一整合所有构建平台,其系统的扩展性、复用性,并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工作的具体进展计划:
1、20xx年1-2月,论文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根据导师意见进行完善;
2、20xx年3月15日前,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3、20xx年4-5月,完成学位论文初稿;
4、20xx年6-8,根据导师的建议,修改论文初稿,完成学位论文;
5、20xx年9月20日前,提交学位论文。
导师意见:
导师签字:
20xx年3月20日
专家对开题报告的意见:
同意 建议修改或补充 不同意
具体说明:
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专家名单:
姓名 职称 学科、专业 单位
学院意见:
主管院长签字:
200 年 月 日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意见: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
200 年 月 日
第五篇 医学硕士开题报告范文-《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_研究生开题报告
关键词:钢丝环扎 四肢长骨骨折 济南论文 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骨折不愈合是骨科临床常见病症,其中以四肢长骨多发,例如胫骨,股骨,肱骨等,针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二次手术我院多才用植骨术配合lcp重新内固定。自体髂骨作为植骨材料具有较多的优点:如取材简单、组织相容性好、无移植排斥反应、骨诱导作用强等,这些优点使得髂骨成为一种最佳的植骨供材,这在临床上已形成共识。植骨是治疗骨折不愈合的重要方法,其机制是爬行替代所引起的支架作用与供给矿物质的作用,爬行替代顺利进行的条件要求准确的复位、充分的植骨和坚强的固定。为达到充分的植骨,及早促进骨折愈合,我们采用髓内外360°植骨的方法,外用钢丝环扎,配合lcp坚强内固定,术后3~12个月内进行随访,根据愈合情况和功能恢复情况手术的临床疗效。选题目地在于探讨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手术改进方法和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本课题以导师多年的临床资料为依据,通过对骨折不愈合手术治疗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结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的随访调查及回顾性,根据骨科特殊生物力学特点和导师治疗骨折不愈合的多年临床体会,治疗效果,并对手术中的细节问题做初步探讨与论述。www.meiword.cOm同时也希望可以通过对导师的临床实践的研究、总结,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二、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动态、水平
治疗骨折不愈合,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最重要的就是植骨术加更改断端内固定。骨折不愈合应用自体骨移植治疗效果显著,已经形成共识。 植骨是治疗骨不连的重要方法,植骨方式临床多采用髓内外联合植骨。沿肌间隙进入, 骨膜下小心剥离显露骨折部位, 取出内固定器械, 清除骨断端间瘢痕, 咬除硬化骨, 打通髓腔, 修整骨折端, 手法复位, 按照骨缺损情况取骨。髓内植骨以比髓腔稍粗的骨棒,贴紧髓腔骨质;髓外上盖植骨宜用螺丝钉固定植骨块;骨碎屑充分填充残余的空隙,这样才能确实达到植骨的目的和要求。自体皮- 松质骨植骨的爬行替代缩短了骨折愈合过程,新鲜的自体骨具有生物活性,不存在免疫排异,无传染疾病的风险,同时存在骨传导和骨诱导能力。
内固定物更换得坚持以下原则,原钢板内固定者,可更换成交锁髓内针或更长的钢板置于张力侧;原交锁髓内针内固定者,可选用更大号髓内针或钢板内固定;原先短钢板内固定者,可改成较长的钢板。所有病例均需植骨。更换内固定物后,,术后石膏外固定者,应及早进行肌肉收缩锻炼活动,骨痂生长良好后,去石膏开始关节屈伸功能锻炼。但是临床上医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可以根据骨痂生长情况酌情处理,出院时务必详细医嘱病人注意事项,配合医生,直到骨折完全愈合。lcp钢板内固定适用于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可用拉力螺钉固定碎骨块及移植骨块, 并对断端行轴向加压锁定。手术关键是将骨折端的瘢痕结缔组织全部切除, 骨端硬化骨全部咬除, 露出正常骨质, 钻通髓腔, 植入的骨块必须牢固的嵌入缺损区, 间隙用松质骨填满,。应积极正确指导术后功能锻炼, 严格定期随访及指导。避免过早的不正确的负重。综上所述,对于骨折不愈合的治疗,自体骨移植疗效确切,安全稳妥,技术成熟,应用广泛,值得提倡。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
本研究病例均采集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
(二)采集时间
20xx年5月~20xx年12月
(三)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2]
(1)病史:明确的外伤史,骨折后6个月没有愈合,并且没有进一步愈合倾向已有3个月。
(2)症状:患者骨折端成角、旋转、侧移位、短缩畸形或者节段性骨缺损、持重疼痛或不能持重、局部在应力下疼痛等。
(3)体征:局部窦道形成、流脓、假关节形成或伴有局部软组织瘢痕、缺损等
(4)辅助检查:x线表现:骨端硬化,髓腔封闭;骨端萎缩疏松,中间存在较大的间隙;或骨端硬化,相互成为杵臼假关节等这三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就可以定为骨折不愈合。
2.纳入病例标准:
(1)符合本病诊断标准;
(2)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超过半年以上,有假关节形成;
(3)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超过半年以上,多次复查x线拍片显示,骨折线
清晰可见,未见内外骨痂或内外骨痂极少;
(4)拍片显示骨折线增宽,骨折端骨面致密性硬化,骨髓腔封闭,骨质疏松,骨痂间无骨小梁形成,或伴有明显的骨缺损;
(5)临床表现有骨的感染、缺损、畸形、肢体不等长、局部窦道形成、流脓等。
3.排除病例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2)患者有严重的内科疾病,不能够耐受手术者
(3)精神疾病患者
(4)资料不全影响判断者
2.疗效观察方法
对骨不连愈合的评价应包括骨愈合和功能恢复双重评价:
(1)骨愈合评价标准:本评价结果决定于四项指标:骨愈合、感染、畸形和肢体长度,其中骨愈合标准为x线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骨痴通过骨折线,拆除或试行松动外固定物后骨折无异常活动,下肢可无痛行走,上肢持物骨折处有稳定感。 评价标准:
优:骨折愈合,无感染,断端畸形<7°,双侧肢体不等长<2 cm。
良:骨折愈合及其他三标准中两项。
可:骨折愈合及其他三标准中一项。
差:骨折未愈合或再骨折或虽愈合但不具备其他三标准中任何一个。
(2)功能评价标准
功能的评价分上肢与下肢的不同,上肢主要考虑其灵活性,而下肢主要功能为负重行走。
将下肢评价指标定为以下五项:①明显跛行;②踝或膝任何一关节僵硬(完全伸膝或踝完全背伸时,活动范围较正常或对侧丧失15°以上):③软组织情况不良;④有限制活动或影响睡眠的疼痛存在:⑤丧失工作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
优:存在工作能力且无其他四项指标。
良:存在工作能力且具以上四指标中一至二项。
可:存在工作能力并具以上指标中三至四项。
差:丧失工作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不考虑是否具备其他指标。
对上肢功能评价参照“steuart和hdlly对上肢功能评价标准”[3]
观察指标为三项:疼痛、关节活动范围、日常活动能力。
l:上肢功能评价标准
分数 痛疼 任一关节活动受限 日常活动
优
良
差 无
用力或疲劳后
持续性 <20°
20~40°
40° 完全不受限
轻微受限
严重受限
5.课题进度及安排:
20xx-05——20xx-12 收集病例及随访
20xx-10——20xx-12 资料汇总及数据
20xx-01——20xx-03 撰写论文、定稿
四、本课题特色、预期取得的结果>骨折不愈合应用自体骨移植治疗效果显著已经形成共识,治疗过程中的经验总结需要不断的进行,更要求开展回顾性工作及进行系统的因此,骨折不愈合的临床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题通过搜集整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xx至20xx年期间的患者临床资料,对于自体骨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临床研究与总结。应用统计评分进行术前、术后及相关方面比较,对自体骨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获得客观、真实、准确的评价,并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五、可行性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是山东省中医管理局评定的重点学科、重点科室,在省内知名度较高,病人来源广泛。导师王明喜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治疗骨折不愈合做过大量研究、临床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课题搜集整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近几年的临床资料,并在导师指导下对这些一手资料进行研究与总结。
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由于并发症较多,治愈比较困难,手术后功能恢复过程漫长,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经验的总结是非常必需的,也是可行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山东省中医院近年应用钢丝环扎360°植骨配合lcp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效果情况,因此在选题上可行性较强。课题的研究也得到了学校、附院等各部门、科室的大力支持。相信可以圆满地完成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 军医出版社,20xx
[2] 王亦璁,等.骨与关节损伤[m].卫生出版社,20xx
[3] 夏和桃.组合式外固定器简介[eb/ol].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20xx
[4] 蒋协运.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卫生出版社, 20xx
[5] boyd hb, lipinski sw, wiley jh j bone joint surg am, 1961; 43(2):159—168
[6] audige l,griffin d,bhandari m,et al. path ysis of factors for delayed healing and nonunion in 416 operatively treated tibial shaft fractures [j].orthop relat res, 20xx; 438:221~232.
[7] james j mccarthy, john herzenberg.tibial nonunions [j/ol]. emedicine, apr 9, 20xx
[8] 周来喜,林本丹,钟志刚,等.胫骨骨折三种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比较和临床研究[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5 ( 5 ): 428 ~430
[9] 李峰,欧阳跃平.骨不连临床研究进展[j].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xx;28(2):117~119
[10] harvey ej,henley mb,swiontkowsid mf,et al. iryury,20xx; 34(2):111~116
[11] 任可,张春才,赵建宁,等.持续动态压应力下骨折愈合时软骨内骨化的特点及其机制[j]. 解剖学杂志,20xx;31(4):570~574
[12] 李兴华.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j].中医正骨,20xx;19(2):43~44
[13] 吴国华.4种固定方法治疗胫腓骨双骨折的疗效对比[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xx;13( 1): 47~48
[14] 权毅,潘显明,王元山,等.交锁髓内钉断钉与骨不连的力学研究及临床意义[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xx;11(3,4):207~209
[15] streeker w, suger g, kinzl l. local complications of in-tramedullary nailing[j].othopade,1996;25:274~291.
[16] farmanullah, muhammad shoaib khan ,syed muhammad awais.evaluation of management of tibial non-union defect with ilizarov fixator [j]. ayub med coll abbottabad, 20xx; 19(3)
[17] davies r,holt n,nayagam s.the care of pin sites with external fixation[j].www.51lunwen.com/shuoshikait/ journal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20xx;87:716~719
[18] 李起鸿.骨外固定技术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 中华骨科杂志,1996;16: 604.
[19] 杨立民.当今骨科感染的特点与对策[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9;14: 139
[20] 陈文红,史振满,陈建常,等.感染性胫骨骨折不愈合的外固定架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xx;22(8):691~692
[21] sluzalek m,gazdzik t s,m rozek s et al. external fixation in thetreatment of severe tibial fractures complicated by soft tissue injury [j]. ortop traumato1 rehabil,20xx;6( 1): 103 ~112
[22] 胡蕴玉,陆裕朴,.异种骨移植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90;10: 33~36
[23] lu wj,l b,b nr, et al. chin j.traumatol,20xx; 9(5):272~275
第六篇 开题报告范文-《普通机床数控改造的结构设计及精度分析》_研究生开题报告
关键词:普通机床 数控改造 结构设计 精度 郑州论文 开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背景及意义
工业发达国家的军、民机械工业,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开始大规模应用数控机床。其本质是,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包括军、民机械工业)进行技术改造。除在制造过程中采用数控机床、fmc、fms外,还包括在产品开发中推行cad、cae、cam、虚拟制造以及在生产管理中推行mis(管理信息系统)、cims等等。以及在其生产的产品中增加信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等的含量。由于采用信息技术对国外军、民机械工业进行深入改造(称之为信息化),最终使得他们的产品在国际军品和民品的市场上竞争力大为增强。而我们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比发达国家约落后20年。如我国机床拥有量中,数控机床的比重(数控化率)到1995年只有1.9%,而日本在1994年已达20.8%,因此每年都有大量机电产品进口。这也就从宏观上说明了机床数控化改造的必要性。
微观上看,数控机床比传统机床有以下突出的优越性,而且这些优越性均来自数控系统所包含的计算机的威力。WWW.meiword.CoM① 可以加工出传统机床加工不出来的曲线、曲面等复杂的零件。由于计算机有高超的运算能力,可以瞬时准确地计算出每个坐标轴瞬时应该运动的运动量,因此可以复合成复杂的曲线或曲面。 ②可以实现加工的自动化,而且是柔性自动化,从而效率可比传统机床提高3~7倍。③ 加工零件的精度高,尺寸分散度小,使装配容易,不再需要“修配”。④ 可实现多工序的集中,减少零件在机床间的频繁搬运。⑤ 拥有自动、自动监控、自动补偿等多种自律功能,因而可实现长时间无人看管加工。由以上五条派生的好处如: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动力(一个人可以看管多台机床),减少了工装,缩短了新产品试制周期和生产周期,可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反应等等。此外,机床数控化还是推行fmc(柔性制造单元)、fms(柔性制造系统)以及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基础。数控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业自动化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
机床的数控改造,主要是对原有机床的结构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最终使机床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机床数控化改造有以下优点:①节省资金。机床的数控改造同购置新机床相比一般可节省60%左右的费用,大型及特殊设备尤为明显。一般大型机床改造只需花新机床购置费的1/3。即使将原机床的结构进行彻底改造升级也只需花费购买新机床60%的费用,并可以利用现有地基。②性能稳定可靠。因原机床各基础件经过长期时效,几乎不会产生应力变形而影响精度。③提高生产效率。机床经数控改造后即可实现加工的自动化效率可比传统机床提高 3至5倍。对复杂零件而言难度越高功效提高得越多。且可以不用或少用工装,不仅节约了费用而且可以缩短生产准备周期。
在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它们的机床改造作为新的经济增长行业,生意盎然,正处在黄金时代。由于机床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床改造是个"永恒"的课题。我国的机床改造业,也从老的行业进入到以数控技术为主的新的行业。在美国、日本、德国,用数控技术改造机床和生产线具有广阔的市场,已形成了机床和生产线数控改造的新的行业。
目前机床数控化改造的市场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我国机床数控化率不到3%。我国大量的普通机床应用于生产第一线,用普通机床加工出来的产品普遍存在质量差、品种少、档次低、成本高、供货期长,从而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的产品、市场、效益,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数控机床则综合了数控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先进技术,最适宜加工小批量、高精度、形状复杂、生产周期要求短的零件。当变更加工对象时只需要换零件加工程序,无需对机床作任何调整,因此能很好地满足产品频繁变化的加工要求,所以必须大力提高机床的数控化率。数控机床的发展,一方面是全功能、高性能;另一方面是简单实用的经济型数控机床,具有自动加工的基本功能,操作维修方便。经济型数控系统通常用的是开环步进控制系统,功率步进电机为驱动元件,无检测反馈机构,系统的定位精度一般可达±0.01,已能满足加工零件的精度要求。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这类机床的改造力度,国防科工委更是推行了万台机床数控化计划,车床、铣床的数控化改造需求量很大。本课题以普通车床的数控改造为例,研究机床数控改造的方法,包括其结构的改造设计,机床改造后性能与精度的以及控制精度的措施等,普通车床应用微机控制系统进行改造数控改造后,可以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基于上述,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二、主要研究内容
1.普通车床数控改造方案的确定,进行总体设计。
2.对普通车床数控改造进行结构设计与计算,包括主轴进给系统设计、机床纵、横进给伺服系统的设计等。
3. 对改造后的经济型数控车床伺服进给系统建立控制原理模型。
4. 根据进给系统的控制原理模型,对影响伺服系统系统的因素进行。
5. 对影响伺服传动精度的因素齿轮传动精度、滚珠丝杠副传动精度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6. 对影响伺服元件伺服精度的因素步进电机步矩角精度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普通车床数控改造进给伺服系统机械部分的设计与计算。
2. 对经济型数控车床伺服进给系统建立控制原理模型。
3. 根据进给系统的控制模型,系统的误差来源及影响系统精度的因素。
4. 设计步进电机细分驱动电路,提高伺服进给系统的控制精度。
四、拟解决方案及关键技术
1. 普通车床数控改造进给伺服系统机械部分的设计与计算内容包括:确定系统的负载,运动部件惯量计算,步进电机的选择,滚珠丝杠副的选择和计算、滚珠丝杠副的刚度验算等。
2. 对改造后的经济型数控车床伺服进给系统建立控制原理模型。
3. 根据伺服进给系统控制原理模型,分别对伺服驱动元件的伺服精度、伺服机械传动元件传动精度进行,影响经济型数控车床定位精度主要因素。
4. 在伺服进给系统控制电路中加入步进电机细分驱动设计,改善步矩角特性,提高经济型数控车床的定位精度。
五、创新点
1. 运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思路与方法进行普通车床数控改造的结构设计,在设计上达到有高的静动态刚度;运动副之间的摩擦系数小,传动无间隙;便于操作和维修。
2. 从经济型数控车床的控制原理模型影响整个系统精度的关键因素,影响机床机床定位精度的各项误差来源,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并应用于机床结构设计中。
3. 运用步进电机细分驱动技术,设计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步进电机的细分驱动电路,减小步进电机的步距角及机床的脉冲当量,提高经济型数控车床的加工精度,改善电机运行的平稳性,减小噪声,增加控制的灵活性。
六、课题预计目标
1.普通车床数控改造的方案的研究,进行总体设计。
2. 对经济型数控车床的伺服进给系统建立控制原理模型,并根据进给系统的控制原理模型,对影响系统精度的关键因素进行。
3. 研究提高机械传动部件的传动精度与刚度的方法,对普通车床数控改造进行结构设计,改善伺服进给系统的伺服特性。
4. 设计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步进电机的细分驱动电路,提高伺服进给系统的分辨率。
七、课题研究进展计划
预计本课题研究进展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1. 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查看文献资料并撰写开题报告
2. 20xx年12月~20xx年03月 收集相关方面的资料,以普通车床数控改造为例进行总体设计
3. 20xx年03月~20xx年04月 学习机床伺服进给系统的设计等方面知识
4. 20xx年04月~20xx年07月 进行结构设计,绘制普通车床数控改造纵、横向进给系统装配图
5. 20xx年07月~20xx年08月 学习机床控制精度等方面知识
6. 20xx年08月~20xx年09月 对机床进行精度
7. 20xx年09月~20xx年10月 研究提高机床控制精度的措施
8. 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完成毕业论文
9. 20xx年12月 毕业答辩
参 考 文 献
[1] 刘跃南.机床计算机数控及其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2] 王爱玲.现代数控机床结构与设计[m].:兵器工业出版社,1999.
[3] 周文玉.数控加工技术基础[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4] 朱晓春.数控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5]张柱良. 数控原理与数控机床. :化学工业出版社,20xx.
[6]]朱正伟. 数控机床机械系统.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xx.
[7] c616车床经济型数控改造总体方案及主要部件的设计[j],机床与液压,1999,3:50~52.
[8] 杨祖孝.数控机床进给滚珠丝杠的选择和计算[j],机床与液压,1999,3:50~52.
[9] 徐桦.直线滚动导轨副的选择程序及寿命[j],机械设计与制造,1999,3:3~5.
[10] 翁史烈.现代机械设备设计手册-设计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11] 吴宗泽.机械设计实用手册[m].:化工出版社,20xx.
[12] 刘晓宇.刘德平.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关键技术的设计与计算[j],机械设计与制造,20xx,9:42~44.
[13] 唐林.c616车床的经济型数控改造总体方案及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j],新技术新工艺,20xx,6:48~50.
[14] 南京工艺装备制造厂 精密滚珠丝杠副说明书
[15] p.p.acarnley.stepping motors.a guid to modern theory and practice.short run press ltd,1982
[16] h.j van de straete etal: servo motor selection criterion for mechantronic application, ieee/ae trans.on mechantronics,vol.3,no.1 43~44,1998.
[17] kuo b.c.and wells b.h.microcomputer control of stepmotors.csrl report no.237,control systems research laboratory,university of hlinois,p.17,august 1976
[18] y.koren, c.c.lo. advanced controllers for feed drive [j],annals of the cirp, 1992,41 (2), 689-698.
[19] 遇天志.开放式数控工作台开发[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20xx.
[20] 戴曙.数控机床进给系统设计[j],制造技术与机床,1994,10:45~49.
[21]徐杜,蒋永平,周韶勇等.全数字式步进电机连续细分方法与实现[j].微特电机,1997, 2:25~29.
[22]王宗培.步进电动机及其控制系统[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4.4~5.
[23]周尊源,s m欧文斯.正弦波细分步进电机微步驱动器[j].微特电机,1997,(5):29~37.
[24]范正翘,刘进,程胜.单片机控制的步进电机综合微步距驱动系统[j].微特电机,1996,(3):30~31.
[25] 张福荣,王钧,李志梅.数控机床进给运动对加工精度的影响[j],机床与液压,20xx,4:92~99.
[26] 程树康.步进电机细分控制电流的定量描述[j].电工电能新技术,1990,3:25~27.
[27] 肖本贤.步进电机微步驱动技术研究.[j].自动化与仪表,1997,5:20~23.
[28] lizhongjie, ningshouxin. stepping moto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 2000.
[29] dingfeng. the open loop numerical control system precision ysis [j], machine and hydraulic pressure, 20xx, 2:94 ~ 95.
本文地址:www.myenblog.com/a/285963.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