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之家小学生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对资产负债表会计要素的再认识_会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8-31 13:47:42 | 作者:无名

对资产负债表会计要素的再认识_会计论文十篇

【会计审计】导语,眼前的此篇文章共有25670文字,由严良建详细校正,发布于@美文档@meiword.com!自觉,汉语词语,拼音是zì jué,意思是指自己感觉到;自己意识到,指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出自《孔子家语·致思》。对资产负债表会计要素的再认识_会计论文十篇假如你对这类文章的写作能力需要改进或者修正,也可以上传分享给大家!

对资产负债表会计要素的再认识_会计论文 篇一

发布并于20xx年1月l日开始实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新《会计法》的配套法规,它的发布实施是我国会计制度深化改革的重要标志。《条例》对构成会计报表的六大会计要素作出重新规定,为提高会计报表信息质量,深化会计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认真学习《条例》,对六大会计要素进行重新认识和正确理解,是贯彻执行新《会计法》和《条例》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也是会计工作者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仅就资产负债表会计要素(《条例》第二章第九条各款)的理解提出自己新的认识和看法。

一、资产

《条例》对资产结出的定义是;“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条例》的这一定义,比照1993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中对资产的定义“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两者有很大不同。其差别主要表现在:《条例》中强调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资源,以及强调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准则》均无此限定。《准则》中强调资产是“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以及指明资产“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而《条例》则无此说明。

从上述差别入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资产本质特征的理解,提高对资产概念的认识。

(-)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资源。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它不是由现在正在进行而没有完成的,或未来将进行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企业资源。例如,企业已与某公司签署了购入某原料的购销合同,这一业分属于正在进行。但还没有形成企业拥有该资源的结果;再如,企业的一项未决诉讼虽已有胜诉把握,届时可得到百万元的赔偿,但这也不是资产,只能是或有资产。因此均不能列入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下。

(二)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是资源的一部分,但资源不等于资产,只有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才是资产,这是资产内在的本质特征。企业拥有或控制资产的目的是取得资产的效能,这一效能将会给企业带来净现金流入。不具备这一特征的不应属于资产。例如,某企业因盲目引进,使进口的自动生产线中的后道工序的设备无法使用,价值60万元,闲置了近十年,而在这十年的会计报表中都将其按未提折旧的价值列入固定资产项下。显然,这种列示没有客观反映企业资产的情况,虚增了资产,少列了费用,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而,在新颁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于长期闲置不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应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就是基于这一概念。

(三)以货币计量并不是资产独有的特征。我们知道,会计信息与其他信息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其计量手段主要是货币计量,这是包括资产在内的六大会计要素计量的共同特征。也就是说,只要是会计核算的对象,就一定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因此不必在资产定义中特指。更何况,“货币计量”本就是会计的一项基本假设,没有再在要素定义中重复的必要。

(四)资产的表现形式要比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更为广泛。随着经济的发展,资产的表现形式不仅局限于以上三种形式,而是更为多样和复杂,对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也会更加复杂。例如,企业为引进人才所作的未来物质上的承诺,决不能简单理解为无偿赠予的行为。因为人力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理应属于资本性投资行为,即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应作为资产予以确认和计量。再如,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已把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均列为可辨认的无形资产,也就是说它可以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可见,《条例》未对资产形式作出限定,可为今后资产内涵的发展留有空间。

(五)资产类型的重新划分是资产新定义的具体体现。《条例》中在资产定义之后,将资产负债表上资产项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五项。与以前的资产项相比较,少了递延资产。是不是递延资产被归集到其他资产之中呢?笔者的理解是:按照递延资产的原定义,“指不能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结合资产的新定义,我们不难理解,递延资产其实是一次性支出的费用,它不会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它是已经耗费并需在今后若干期间平均分摊的费用。按新《企业会计制度》,可并入“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处理。《条例》对资产的重新分类是资产定义的具体体现,适应了经济的发展,将促进会计报表信息质量的提高。

二、负债

《条例》对负债结出的定义是:“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准则》的定义为:“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

两定义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条例》中强调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以及“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而《准则》均无此规定。《准则》中强调“能以货币计量”,以及指明“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而《条例》则无此说明。

根据以上两定义的差别,我们可加深对负债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负债是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负债应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当前实实在在存在的义务。它既不是过去发生过的而现在已不再存在的义务,也不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义务。如,未决诉讼中若因败诉而可能承担的经济赔偿义务,只是一种或有负债而且。

(二)只有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义务才是负债。负债是现时义务,但现时义务不都是负债。只有现时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才是负债。例如,企业签署的购销合同中规定了双方的责任义务条款,但这些义务在履行前因未形成交易而没有计量且并未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所以不构成负债。如果因企业没有履行合同而给对方带来损失,按照合同条款规定并经司法裁定,则企业因违约责任带来的经济赔偿义务才是负债,因为这一现时义务会使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三)“能以货币计量”是会计信息的共同特征,而非负债所独有。因而如前所述,无需在定义中加以特指。

(四)负债多以资产或劳务偿还,但偿还方式不只是资产或劳务。在特殊情况下,企业负债可以用其他方式偿还。例如,当前的债转股,是我国为帮助国企脱困,促进国企改制实行的过渡性措施。对于负债企业,是以改变债务为股权来偿还负债的。这种方式比照一般偿还方式而言,其经济利益的现时流出虽然没有,但因债权人已成为企业的股东,因而预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出也转变为逐期的分红派息。因而《条例》不强调“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可有一定的灵活性。

[1] [2]  下一页

对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关系的再认识_审计论文 篇二

摘要:对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不仅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反向关系,而且也揭示了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审计风险的高低取决于重要性水平的判断,但重要性水平的高低也受审计风险的影响。此外,不能忽视非重要性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总之,正确理解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引言

在现代审计工作中,不仅要确保审计质量,同时也要提高审计效率。《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对重要性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而重要性水平是指重要性具有质和量两方面的特征,能用量化表示的重要性称为重要性水平。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审计理论的难点,而且是决定审计质量、审计成本和审计效率的关键。正确理解和运用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有关二者之间关系的讨论很多,但笔者仍认为有进一步认识的必要,以明确其中的深刻内涵。

2、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关系可以是反向关系,也可以是正向关系

要正确理解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关系,必须理解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理解要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或被审计单位,从这个角度考虑的审计风险称之为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二是审计人员,从这个角度认识的审计风险称之为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所以,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也应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重要性与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二是重要性与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2.1、重要性与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

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规划审计时实际存在或评估的审计风险。

实际的审计风险是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的,是所审项目本身所存在的风险。如果会计信息使用者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那么,该项目就是审计人员实际面对的审计风险。也就是说: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高、越敏感,较小的错报或漏报就会影响其判断或决策,则审计人员实际的审计风险就越高,重要性水平就应越低;反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低,较大的错报或漏报也不一定影响其判断或决策,则审计人员实际的审计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就应越高。因此,重要性与实际的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

评估的审计风险是针对被审计单位而言的,是指审计风险决策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越高,即评估的审计风险越高,被审计单位出现重要错报的可能性越大,则审计人员越要小心谨慎,重要性水平就要确定得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就要确定得越高。因此,重要性与评估的审计风险也成反向关系。

《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8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所以,当审计人员在规划审计时,应当按照审计准则所强调。的这种反向关系,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以便确定将要进行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如果原本2000元的错报或漏报才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但是审计人员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1000元,过高地估计了审计风险,这时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就会扩大审计范围或追加审计程序。但实际上,这样做没有必要,只能是浪费时间和人力。如果原本1000元的错报或漏报就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但审计人员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000元,过低地估计了审计风险,这时审计人员所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比原本应当执行的审计程序少,审计范围小,致使审计证据不充分,导致审计人员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增加了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可见,准则强调二者之间的反向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2.2、重要性与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

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规划审计、现场作业、出具审计报告时希望接受的审计风险,是对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的控制。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模型为:

期望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审计人员在审计时不仅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或漏报,而且也应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不同要求。所以,模型中的固有风险既应包括被审计单位出现的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也应包括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被审单位在资产的流动性、盈利性和负债的性质、金额以及的能力、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所导致的风险,则上述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模型可改为:

期望的审计风险=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检查风险

在模型中,审计人员所能控制的只有检查风险。所以,控制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的要点在于控制检查风险,而检查风险的控制则取决于根据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如果期望的审计风险较低,那么就必须接受较低的检查风险水平,以便扩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规模或追加审计程序,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也就是说,应该确定较低的重要性水平,才能满足较低的期望审计风险的要求。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过高,即允许存在的错报过大,则将承受过高的审计风险。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重要性与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这种正向关系还可以联系审计证据来理解,即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期望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则重要性与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求审计人员.

[1] [2]  下一页

边缘会计:质量成本概念的再认识_会计论文 篇三

 质量成本管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涉及成本管理、责任会计、企业质量管理等多个相关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代质量成本管理已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及实践管理方法。但是,与其他新兴学科一样,在科技、管理、知识高速发展的环境里,现代质量成本管理理论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其中首要的关键性问题是对质量成本概念进行完善。由于这一概念出现在早期的质量管理观念之下,只侧重于质量低下问题,而没有对质量过剩问题加以必要关注,随着客观环境的发展演变,旧的质量成本概念的不完整性日渐突出,从而有必要对质量成本概念加以重新定义。

一、质量成本概念的不完整性

现代质量成本管理的问题首先集中体现在对质量成本的认识上。具体而言,现代质量成本管理中的质量成本概念具有明显的不完整性——将质量成本狭隘地认为只是质量不足所导致的成本,而将质量过剩问题所导致的成本排除在质量成本管理之外。

当前绝大多数理论都将质量成本定义为由质量不合格(不足)而引致的各种支出,包括:对质量不足的预防与检验成本和由于质量不足而引发的失败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之上,质量成本管理的其他内容,如质量成本属性、成本、成本控制等也都是以质量不足为对象来加以研究的。但是质量成本的这种定义,显然是不完全的,它只涵盖了质量成本的部分外延。换言之,由于质量低下引致的成本仅是质量成本的一个部分,除此之外,质量过剩成本也应是一种质量成本。

笔者认为,将质量过剩引致的成本作为质量成本的组成部分其原因有二:首先,质量成本管理的客观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产品生产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质量不足问题,所以质量管理、质量成本管理都是以质量不足为管理的中心,人们千方百计的提高产品质量,以使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几十年来在质量管理上的不懈努力,现代产品的质量已有了明显的提高,人类社会实现了产品质量的整体性飞跃,质量过剩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i这种情况的变化决定了不能再忽视质量过剩问题,对质量成本概念应当加以重新定位,使之完整地包含质量不足成本和质量过剩成本两个部分。其次,人们对质量成本管理的主观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人们对质量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偏颇,表现为在管理中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管理轻经营、重质量轻成本、重不足轻过剩:所谓重管理轻经营是指现代质量成本管理将注意力集中于生产过程,只关注产品质量成本的预防、控制等管理环节,而对于质量管理的结果是否能为企业的经营带来效益却很少关心。重质量轻成本则是指现代质量成本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对象上存在偏差,并未真正将控制质量成本作为管理活动的目标,而错误地将目标定位在质量控制上,这使得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混为一谈,其结果是企业只重视产品质量的提高而不注意质量改善会给企业效益造成的影响。重不足轻过剩则是指现代质量成本管理过多的将精力集中于对质量不足成本的管理;一味地对质量不足进行改进,而不关心质量是否已超过用户实际需要。过高的提升产品质量,将可能产生不良的结果:一方面质量的过度提高耗费了企业大量资源,另一方面过高的质量只不为顾客所察觉或接受,从而无法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与质量管理的初衷相违背。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形成,不考虑企业效益的缺点必须克服,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自然更加注重对于成本的控制和对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三重三轻”的错误观念在市场经济的浪潮申逐渐被涤荡清除,人们逐渐认识到应当加强对质量过剩问题的管理,这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成本效益观念。

二、质量成本概念的完善

(一)引入新的质量管理观念是完善质量成本概念的基础。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保证。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质量成为竞争的核心因素,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质量管理。与发达国家一样,全面质量管理曾在我国引发了质量管理的一场革命,使我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到较高的水平。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和顾客需求日趋多样化,过去那种单纯以国家或行业标难为质量判断依据的工程导向的质量观,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高质量未必代表必胜的优势,因为高质量也常常不被顾客所接受,同时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质量的提高往往要以人力、物力、技术、信息、管理等成本的追加为代价,这最终会抵消质量提高所带来的利润优势。特别是当产品质量普遍得到提高,使竞争者处于大致相同的质量水平时,如何在保证一定质量水平的前提下,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成为竞争取胜的关键。

于是,将质量与成本双重因素考虑进去,我们提出了以既能满足顾客需求又能减少过高质量所带来的不经济现象为判断标准的“合理质量”的管理观念。一方面,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企业必须保证质量;另一方面,为了减少成本耗费,赢得利润,企业又不能盲目地提高质量。质量也应把握一个合理的“度”,以寻求顾客与企业双方利益的满足。这才是质量管理所要达到的真正目标。笔者认为,把握“合理质量”的深层内涵,艾健在于力求实现三个层次的平衡。

第一,寻求顾客满足与产品质量水平之间的平衡。满足顾客需要是社会生产的目的,也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因此,质量工作必须始终以顾客需要为根本,质量水平也应以达到顾客期望的质量为最低界限。同时,应当明确,质量只有能被顾客所认知和接受时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无效质量或不必要质量。所谓无效质量是产品质量完全或部分与顾客需要发生背离,从而不能为顾客所接受;这实际上是质量传递的失效:而不必要质量则是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远远超出了顾客的期望,虽然它也可能实现顾客的需要,但要以失去后续提高质量的潜力为代价。无效质量和不必要质量共同导致了企业产品的质量过剩,它意味着成本的损失和浪费,是“合理质量”所不容许的。

[1] [2]  下一页

对会计委派制的再认识_会计论文 篇四

摘要会计委派制试行以来,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想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必须解决以下问题:委派制与现行政策法规的衔接问题、委派单位与接受单位的关系问题、会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问题、企业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会计;委派制;再认识

一、会计委派制的背景和动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也日趋严重,致使我国大量的国有资产和国家税收流失,导致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失误,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障碍。而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是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从会计的角度出发,通过财务会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实施监督,扭转财务人员听命于单位领导和经营者的现状,通过改革财会人员的任免机制,将由各单位领导和经营者任免改由部门任免,这就产生了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是部门通过对会计人员的资格确认、业绩考核、职权规范、人员任免和报酬统筹等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会计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

二、会计委派制试行以来的基本状况(一)行政事业单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最早试行会计人员委派制的地区有山东的章丘市和济阳县、湖北仙桃市和宜城市及四川中江市共五个县市。这些试点地区的会计人员委派工作,全部以名义下发文件,财政部门代表作为委派单位进行运作,包括对委派会计人员的选拔、考核、资格认定、下派及后续管理等。被委派的会计人员主要来自原单位,其次是财政部门有关科室人员,也有部分向社会公开招聘。被委派的单位主要是县级(含县级市)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公安、检查、、交通、工商、土地、教育等部门。被委派会计人员的职责是:控制预算资金的支出,防止跑、冒、滴、漏;保证预算外资金及时足额入库,为地方开辟财源、增收节支;遵守国家有关财经法纪,切实履行监督职能,防止贪污、挪用、转移资金、公款私存和公款吃喝等不法行为及现象的发生;提高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杜绝虚假会计报表。被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由县市财政局直接负责,财政局定期对委派会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将他们的工作业绩与工资奖金挂钩,作为今后续聘或解聘的主要依据。同时财政局注意维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对阻挠会计人员依法工作的单位负责人,由纪委、监察部门严肃查处,如果发现被委派单位有违纪行为,不仅对被委派的会计人员进行惩处,而且单位主要领导人要负连带责任,情节严重的,就地免职。

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加强了对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管理,大大节约了开支,保证预算外资金及时、足额入库。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预算外资金管理切实得到加强,收支两线泾渭分明。山东章丘市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实行“收入全额上交,支出按审批计划拨付,结余由财政统一调控使用”的管理制度。1996年全市上交预算外资金2900多万元,仅占应交数的30%左右。1997年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主要会计人员由财政局委派后,清理取消非法或不合理账户共187个,仅1997年1-9月份,上交的预算外资金就达7500多万元,上交数为应交数的100%.支出按审批计划共安排4300万元,结余的3200多万元由市(财政)统一调控使用。

2.会计信息质量显著提高,财经法纪得到较好贯彻。据检查统计,章丘市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的单位,发票使用正确率达100%,会计报表按时报送率达100%,会计报表数字准确程度达100%.各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普遍得到加强,会计报表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国家财务会计法律法规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3.会计人员职业责任感和监督意识得到增强。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后,由于会计工作质量与会计人员切身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会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和监督意识。会计人员主动向单位领导宣传、解释和维护财经法纪,单位领导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弄虚做假等不良现象大大减少。

(二)、国有大型企业

在国有大型企业,实行的是财务总监委派制,试点地区主要有深圳市、上海市和四川遂宁市。深圳市的委派单位是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代表组建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包括投资管理公司、建设集团公司和物资集团公司。财务总监从全国招聘,其任职资格要求有非常严格的专业工作条件和学历条件,并进行严格考试和考核,合格后须报经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确认,以后由投资管理公司以国有资产出资人身份委派任命。四川遂宁市财务总监由财政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共同聘任,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1995年率先对6家国有大型企业派出了第一批财务总监,1996年又向15家国有大型企业派出财务总监。他们是国有企业的产权代表之一,作为企业董事会成员,享受企业行政副职待遇。凡选派的财务总监,参与并监督企业一切重大的经济活动,参与拟订所有的经济方案,审核企业重要的财务报表和报告等。当然,以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如果出现问题,造成失误或经济损失,必然要追究财务总监的行政责任、经济责任或法律责任。

深圳市企业财务总监的人事关系在投资管理公司,其住房,基本工资和社会保险等由所在企业提供,效益工资和年度奖金由投资管理公司发放,款项从企业上交利润中专项列支。四川遂宁市财务总监的工资、奖金及福利等均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发放。

深圳市对企业财务总监实行持证上岗和动态管理,职别待遇和职务升降由市投资管理公司根据其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确定,企业财务总监在工作中如有违法乱纪,渎职失职,造成重大失误的予以解聘。财务总监任职后接受市投资管理公司的平时考核、年度考核。考评结论为优秀、称职和不称职三个挡次,考核意见详细记载后装入本人挡案,作为续聘、解聘、奖惩的重要依据。

国有大型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取得了初步成效:

1、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没有实行财务总监制度以前,有些大型企业的法人代表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约机制,出现了一些惊人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实行财务总监制度后,杜绝了此类现象的发生,保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1] [2]  下一页

对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的再认识_会计论文 篇五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会计监督作为会计的一项基本职能,倍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1999年10月31日由第九届全国常务委员会第12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共和国会计法》规定要实行会计监督。并通过第四章共有9个条款予以说明,对完善和加强会计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依法做好会计监督工作已成为进入21世纪我国会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广泛宣传学习《会计法》的同时,深入会计监督工作的研究和实践,特别是对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工作的探讨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本文试对企业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的内容以及相关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希望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有所裨益。

对会计监督概念的再认识

在西方会计书典中并没有“会计监督”一词,可以说,会计监督是我国会计工作中最具有特色的方面。会计监督概念的提出是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界对会计职能研究的结果,今天,会计监督已明确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成为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对会计监督的认识和理解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而深入和扩展的.无论是对会计监督的定位,还是会计监督体系的构成,都经过了由一般到具体,由狭义到广义,由微观到宏观的认识过程。在五、六十年代,提出会计监督概念的最初含义是“通过反映加强监督,严格按照政策、法令、制度和计划.预算办事。”(《会计原理》1963)。

到九十年代,会计界对会计监督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出现了多种表述,例如:1)认为会计监督是“通过记录、计算、和检查等会计工作,对企业、

机关事业等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或预算执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经济大辞典会计卷1991)。2)为会计监督是“要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或记录不准确的初始信息,对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中与实际们况相背离的现象,以及对各种违法的收支行为进行监督,以保证经济活动能够合规、有序、高效地进行。”(阎达五1995)。 3)认为会计监督的具体含义的一般解释是“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审查;对财务指标的检查和,以保证各项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杨胜雄 1995)。在 1985年和 1993年我国第一次制定和修改的《会计法》中就对会计监督的内容有了具体阐述:一是对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二是帐实不将按规定处理;三是对违法的收支不予办理。 1999年,在我国再次修改的《会计法》中,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会计监督的定位,而且在充分吸收、借鉴会计监督理论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内部会计监督、社会会计监督和会计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监督工作的实施奠定了法律依据。在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人们对会计监督概念有了趋于一致的认识:

这就是会计监督包括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监督三部分,内部会计监督即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会计监督,是以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为中心的内部控制;社会会计监督即实施由社会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审计监督;会计监督即由财政、审计、税务、银行、证券监管和保险监管等部门在其行政管理职能中所行使的执法监督。

我们不难看出,在对会计监督概念的认识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狭义认识到经济转型期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义认识;

--从单一的监督主体一一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到多元的监督主体——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任何单位和个人,中介机构和注册会计师,财政、审计、税务、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部队

一一从单一的监督客体——经济活动和经济业务事项,到多层的监督客体——经济活动和经济业务事项、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以及会计资料;

--从单一的监督目标一一保证会计记录的合法性、合理性,到多极的监督目标——保证单位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和及时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保证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符合效益原则、保证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在法定范围内进行。

显然,在对会计监督职能的一个长时间的认识过程中,尽管出于在计划经济和经济转型期间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监督含义有很多不尽相同的理解,但是,实质上是一个从狭义的认识向广义的认识的转变,是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单一客体向多层客体、单一目标向多极目标的转变。虽然在不同的时期对会计监督概念理解的出发点有所不同,但是会计监督狭义和广义概念的形成都为构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监督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的再认识

在内部会计监督、社会会计监督、会计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中内部会计监督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由于在会计监督程序中,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是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是会计监督工作的源头,因此,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固实会计监督系统中的基础防线,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建设的关键。

《会计法》对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问题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明确了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法定义务、目标、原则和基本内容。为了加强内部控制,在学习《会计法》的过程中,人们注意到了内部控制过程中的会计监督执行和程序问题。由于长时间来,会计监督职能也被称作控制职能,还有认为会计只有控制而没有监督,由此形成了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等同和会计监督即会计控制等不同的理解,这样实际工作中往往造成只有监督而没有控制,或有控制而没有监督的状况,事实上弱化了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以及同财务管理活动的统一和制约关系,影响了会计监督职能的全面发挥。笔者认为,就单位内部控制而言,会计监督的执行程序可以把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作为两个层次来加以研究。

监督是监视、察看与督促,而控制是操纵、驾驭与支配。由于两者功能的区别,在监督和控制的主体和客体确定之后,就可以成为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监督不同于控制,但监督是为了控制。因此,这里我们试在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上,对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作如下定义:

会计监督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有关法规,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企业经济活动中所提供的会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的确认。

其直接目的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会计控制是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反馈,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得以及时调整,使企业所反映的会计事项符合企业的财务预算和计划;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

会计信息既是会计监督的对象,又是会计控制的中介。会计监督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会计控制的成败。因此,我们认为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作为企业会计内部监督的两个方面,构成7以会计信息为核心的两个不同的层次:其一是对形成会计信息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

督;其二是依据形成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合规性控制。合法性监督的依据是国家制定的统一的会计制度和有关法规。合规性控制的依据是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和企业制定的财务预算和财务计划以及有关规定。会计监督着手于每一项具体的会计事项,会计控制却要着眼于整体的会计运作,前者是微观监督,后者是中观监督。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在会计监督执行主体内部的两道防线来加以认识。

但是,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在一般企业的财务运作的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模糊的,为了把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作为两个层面来讨论,我们试在一般情况下会计部门的监督程序,假设会计内部责任是由会计主管、会计、出纳三方来承担的,那么,第一步是会计主管接到需要办理的(如需要进行货币支付的)财务事项,会计主管需要就会计所提供的当前的会计信息(资金状况)审查该财务事项是否可以确定货币支付。以采购材料为例,会计主管需要根据资金状况决定可以一次性付款或分期付款,或提出延迟采购意见。这是第一层监控一一会计控制。第二步是会计和出纳按照常规程序支付货币,会计人员要保证此项材料采购所及会计资料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这是第二层监控—一会计监督。第三步是会计主管按照已完成的此项会计业务,对财务预算和计划中的执行情况作出下一步的预测和判断。在上述例子中.会计主管扼要对下一次的材料采购的资全、数量以及时间,按照预算和计划进行调整和准备,并将调整意见交财务主管。这是第三层监控——会计控制。

从而,由上述三步程序一方面形成了以会计监督为中心的会计信息开式系

统,同时对内和对外提供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形成了以会计控制为主导的会计信息的闭式系统,将会计信息运用于企业内部的财务活动。通过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多层监控程序可以构成企业内部控制程序中十分关键的事中控制,并由此提供事先控制信息。

对企业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目标的再认识

通过对企业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的认识,我们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通过会计监督所确认的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来调控企业经济活动,从而保证企业取得最大效益,理应成为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的一致目标。显然,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的焦点,也是统一目标的基点。

但是,在现

对自律的认识 篇六

反腐倡廉是关系党心民心,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可是真正做到廉洁自律,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抵制各种腐蚀思想是不容易的。能否真正按照江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搞好自身的廉洁,取决于个人的自觉程度。通过自查我认为,时时牢记六个字,就能做好拒腐防变。

一、清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搞好反腐斗争,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摒弃低级趣味和庸俗作风。特别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党员干部,一定要把讲防贯穿于一切经济工作之中,面对当今世界的许多新奇和,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断提醒自己:上做明白人,工作上做带头人,生活上做群众的贴心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清醒地记住:生活讲品味,人生讲追究,行事讲规则。

二、自律

江一再要求领导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说到底就是要我们自我约束,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社会公德。领导干部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这就更需要自律。

大千世界,诱惑种种,稍有不慎,就会思想错位,行为出轨。轻者蒙人生污迹之羞,重者受身败名裂之辱,害人害己,悔之莫及。要拒绝,抵御,唯有管住自己,这就是防范在前的自律,也是摒弃侥幸,实实在在的规范修身。管住管好自己,可一生无悔一世无忧,若管不住自己,管不好自己,利用职权贪污受贿,以权经商,利用权利,谋钱谋色,奢侈浪费,挥霍公款,那就会居无宁日,痛悔交加,悔了自己,害了家人。所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自觉做到公私界限分明,不义之财莫取,尤其在八小时工作以外的日常生活、娱乐活动、人际交往中,更加警惕,加重自律,管住自己,坚持一个“不忘”,三个“不要”:不忘自己是党员,不要贪图小利,见钱眼开;不要利用公款,挥霍浪费;不要利用职权谋财谋色。

三、珍惜

领导干部应该常常扪心自问:在工作岗位上自己付出了多少?自己入党图什么?将来给后人留点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珍惜自己现有的一切,才能心系群众,为老百姓多办实事。我们只有做到珍惜自己,才能较自觉地讲学习、讲、讲正气,也才能自觉实践,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防,经得起权利、金钱的考验。管住小节,做到“进不失廉,退不失行”,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一身正气。

对会计理论研究“事项法”的再认识_会计论文 篇七

一、事项法的主要思想

事项法也叫“使用者需要法”,是指按照具体的经济事项来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理论与方法。这里的“事项”是指可以观察到的、亦可用会计数据表现其特性的具体活动、交易和事件。[1]事项法的思想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倡导者是美国会计学者乔治。索特(George H.Sorter),他在1969年发表了《构建基本会计理论的“事项法”》一文,全面阐述了以事项法为基础所形成的基本会计理论。

索特将现行的财务会计称为“价值法”,即会计信息主要属于价值信息,并主要通过几张总括的通用报表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事项法却不这样认为,事项法认为财务会计最主要的任务应当是向信息使用者报告企业发生的具体经济事项,让信息使用者选择于已有用的信息,而无需编制通用的财务报表。索特通过与价值法相比较的方法,提出了事项法的基本思想。这些思想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务会计的目标。价值法和事项法都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为目标,不同之处在于,价值法假定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确知的且具体的,财务会计将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共同需要”,提供以价值信息反映的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通用报表能够达到上述目的;而事项法则认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众多,而且其信息需求迥异,使用者决策过程中使用的决策模式也难以确定,这样就无法提供一套能符合所有使用者决策需要的信息。因此,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会计人员的任务只是提供有关事项的信息,而让使用者自己根据决策模型的需要选择适用的事项。

第二,价值法所提供的信息,要求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最终结果,即净收益和企业总价值。事项法则认为,净收益和总价值这两个数据,一方面,无法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在这两个数据的计算中,加入了大量的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而会计人员对数据的加工,尤其是分配、递延、累计、摊销、汇总等程序有时是多余的。因为,不是会计人员,而应当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才能把同他们的决策最有用的数据转变成最适合其决策模型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人员在提供事项信息时,应尽量使其保持原始形式,即应当将企业经济活动的完整过程的原始数据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由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偏好、决策模型等进行判断、选择、计算。

第三,由于价值法主要关注于净收益和企业价值,因此,为了保证收益和价值数据的内在一致性,只能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事项法则不同,它将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分为不同类型的事项,如交易活动与环境变动等,这样,一些传统财务会计所难以合理反映的话动,如物价变动等,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反映。由于不同事项具有不同的特征,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意义也不相同,因此,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是必要的。比如,对存货按原始交易成本计量,反映的是存货的取得与使用;按重置成本计量,则反映了环境事项的变化。不同的属性,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事项法的支持者推荐使用按多重计量属性编报的多栏式会计报表。

第四,事项法下的会计报表,也与价值法有一定的差异。事项法将资产负债表看作是一个企业自创建以来的所有有关会计事项,通过账户分类汇总后以余额间接表现的报表,表上的所有汇总数字都可以分解,分别列示企业开业以来的全部事项,不同的使用者可用从自己感兴趣的事项中取得有用的信息。例如存货,不是只反映年末用价值表示的单一余额,而应当同时表示存货的购买、消耗(包括数量与金额)等事项,会计人员甚至可以不必再按存货流转假设去计算各个期间的存货余额。另外,收益表则被视为企业在某个期间所发生的经营事项的直接表现,而且应侧重于在表内描述经营活动的重要事项,如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退回、折扣、营业费用、其他主要收入与损失等等。事项法的一些倡导者提出,收益表的确切名称应当叫做“经营事项表”。至于资金表或财务状况表,事项法认为,其主要目的应在于报告投资和理财活动(因经营事项已在收益表中报告),因此,过分追求营运成本或现金的概念是不必要的。恰当的方式是:应该按使用者的需要,编报投资和理财事项。

归根到底,事项法是以“事项”作为数据处理的起点,并贯穿整个处理与报告过程的。

二、事项法的难点与缺陷

应当说,事项法的提出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一次有益探索。但该方法在提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引起会计理论界太多的响应。20世纪70、80年代,有关事项法研究和讨论的文献并不多见。在我国的会计文献中,更是很少有人提及,即便提到,也大多属于一般性介绍。究其原因,是事项法自身技术处理上的难点和它的理论缺陷,以及当时会计环境的不成熟限制了它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第一,事项法所要求的多重计量属性难以做到。一般认为,会计的计量属性有五种:(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4年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5)《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中将计量属性也表述为五种,除本文提到的前四种外,还包括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但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并不是一种计量属性,而只是资产或负债的成本(价值)的一种摊销方法。这一点,在2000年2月发布的SFAC No.7中已作了更正说明,SFACNo.7明确否认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一种计量属性。但由于SFACNo.5的观点曾在我国广为传播,以致现在仍有一些人将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

(1)历史成本

(2)现行成本

(3)现行市价

(4)可实现净值

(5)公允价值。

其中,历史成本最易取得,也具有可验证性,但另外几种计量属性的可操作性较差,甚至不易取得令人信眼的具备可验证性的资料。因此,如果会计系统自身发展水平不高,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实务中就不可能采用复杂的计量属性。也正因如此,尽管历史成本受到了颇多指责,但现在历史成本仍在会计计量中占统治地位。

第二,事项法将信息的具体加工留给信息使用者,增大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和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获取成本。由于20世纪60年代尚缺乏全面的信息技术支撑和信息中介机构服务,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加工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并按书面形式对外报告。这样,按事项法提供信息不仅对会计人员来说不现实-工作量太大,对信息的使用者来说,信息获取成本也太高。另外,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面对庞杂的“事项”,很难有能力自己完成加工信息的工作。

第三,按事项法提供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编制的通用财务报表则有助于保持不同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就可比性而言,通用财务报表仍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选择。

第四,事项法虽然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个性需求,但忽视了信息使用者的一些共同需要,并且还有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会计专家们确信,尽管环境复杂多变,会计信息使用者众多,但通过与使用者沟通,完全可以事先获得使用者的一些共同性需求,从而设计出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共同需要的财务报表。但如果让每个信息使用者都对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就会形成大量的重复劳动,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事项法不符合当时主流学派的会计思想。

第五,在现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活动日益复杂、会计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采用事项法有可能会带来信息超载问题。有研究表明,许多人的信息瓶颈不是由于缺乏信息(甚至还有人认为他们收到了过量的信息),而是处理信息的时间和能力不足。

三、新形势下对事项法的再认识

基于前文所述原因,事项法在提出的当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进入90年代,随着会计环境的改变,会计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其中渗透了一些事项法的思想。如:

(1)随着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多变,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加大,为了充分反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纷纷要求企业增加信息披露。增加的这一部分信息披露主要以表外附注的方式进行,表外附注类似于事项法的“事项说明”。因此,表外附注的发展与事项法有一定程度的吻合。

(2)尽管历史成本的统治地位在目前还很难撼动,但事实上,多重计量属性已经得到应用。比如对资产的计价,现在大多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或市价)孰低计价,采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也已得到了会计学界的普遍认可,这些都表明事项法所要求的多重计量属性正日益被人们所认可接受。

(3)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使得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利用内部网络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协调与分工,进行实时的处理与反映,并利用互联网向企业外部使用者发布的做法已见端倪(人们将之称为“实时报告系统”),这显然也是事项法思想的重要体现。

[1] [2]  下一页

对国家、国家职能与财政职能的再认识——兼评公品论与双元结构论_经济学论文 篇八

的国家职能、财政职能是生产方式规定了的。

的国家是从经济基础产生的,它的职能就是运用法权维护、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专政这个上层建筑,从而运用国家这个强大的杠杆为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财政是执行和实现国家职能的手段,具体讲就是制导社会分配的手段。不能简单地认为仅仅是保证国用。从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来说,一要通过要素的分配来制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技术进步,保证生产按照生产力再生产规律来发展。根据主义的社会再生产原理,“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而且是依靠这个手段来发展的”。这就是国家制定产业政策、远景目标、战略目标的依据,也是制定技术政策的战略要求的依据。只有实现生产力再生产规律的要求,才能达到真正的高速度、高效益。二要通过利益的分配来制导社会经济结构,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配置不同的生产关系,并使各种经济成份在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下,各得其所,各守其位,遵守补充的地位,有序地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发挥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这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生产力再生产的高速发展扫清道路、解放生产力的原理。

这两条原理,就是生产力再生产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就是实现中国特色建设的任务和逐步达到最终目的共同富裕的方法。

一、认识国家的本质有必要重温主义的国家学说

根据主义的观点,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阶级是由差别而来的,所以国家将随差别的消失而消亡。商品、货币、市场,也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演变而变化直至自行消亡。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也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财政是执行和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离开了国家职能,就不能认识财政职能,由于国家有阶级性,因而财政也有阶级性,离开阶级属性,就不能认识财政的本质。我们批判以阶级斗争为纲,但不能批判阶级观点,更不能批判无产阶级专政。

为了弄清楚财政属性,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国家的起源和国家的属性。

(1)公共权力,就是国家。公共权力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权力。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指出:“在社会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 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随着法律的产生,就相应产生出以维律为职责的机关----公共权力,即国家”。〖1〗恩格斯在这里讲的国家是以协调社会生产、分配、交换行为规则,维持商品生产、交换的秩序。正如现代人所说的规范化、法治化的意思。这一点正好说明了法、国家职能是生产方式的一个要素,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又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这同某些理论家提出的“政企分开”、“国家不管经济”是针锋相对的。

(2)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社会分工的需要才产生国家,因此要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成果的分配来认识国家的起源与国家的属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当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因而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在这个完全委身于劳动的大多数人之旁,形成了一个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它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劳动管理、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因此,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但是这并不妨碍阶级的这种划分曾经通过和掠夺、狡诈和欺骗来实现,这也不妨碍统治阶级一旦掌握就牺牲劳动阶级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把对社会的领导变成对群众的剥削”〖2〗。这里恩格斯又进一步阐明了这种管理社会共同事务的职能,由于分配上的差距,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因而在剥削阶级掌握执行社会公共权力的条件下,把对社会的领导变成了对群众的剥削。这样国家就从为群众服务的职能变为被剥削阶级的阶级专政职能。

金工认识实习报告 篇九

 一、金工专业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为配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学生在金工具体操作过程中,对机械制造过程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有关的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相关的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实践基础。同时增强我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的意识,达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二、实习过程概述

本次实习类容包括锻造,锻压,焊工,刨工,磨工,钳工,铸造,铣工以及车床加工。由于工种众多,我们的安排情况是第一次是锻造,锻压,焊工;第二次是钳工,第三次是数控车床,第四次是磨工,刨工,铣工。在实习开始时我们看了书籍,对我们所要实习的工种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大致的说了一下在实习中应该注意基本常识和安全事项。比如,女生还必须要带帽子,任何人不得戴手套进行操作。实习的基本要求是一切听从老师的安排,不得擅自开启动用设备和机器,安全第一。

实习由老师对将要进行的工作和机器做简要必须的介绍和示范操作,我们需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一步动作,以免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同时在操作中应特别注意安全,对于比较危险的动作需向老师请教确认之后才能操作,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和机器故障。在实习结束时应打扫一下工厂卫生,在老师允许的情况下方可离去。

 三、主要实习岗位和内容

车工的主要工作方式是在车床上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主要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切割如切割出平面元,圆锥,圆环。操作前,老师先给我们讲解了车床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然后又详细的讲解了车床的主要操作步骤和主要原件的操作方法,然后给我们示范的做了一个机械零件。

刨工主要是操作刨床,按照图纸的工艺要求,以刨刀对工件水平相对直线的往复运动来切削加工零件的工艺。这位老师还是同以前的老师一样,先是介绍一下机器的大致机械构造如驱动系统、传动系统、变速系统、加工尺寸以及加工用的刀具和刀具运动的距离调节和加油润滑系统等。然后老师开启刨床,向我们演示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技巧,如该选择在什么时候移动刀具,对不同的工件应该选用不同的刀具运动距离等。然后老师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去操作一下机器,去感受一个实际的操作,的确有一种不同的感觉。

磨工是运用磨床加工工件的。磨床能加工硬度较高的材料,也能加工脆性材料,能作高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很小的磨削,也能进行高效率的磨削。它的工作方式是使用高速旋转的砂轮进行磨削加工。

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它的驱动系统,砂轮工作情况以及工件固定等一些基本知识后没有用实际的工伯进行了加工演示。由于砂轮工作需要的条件较苛刻,所以也没有用传统的用机械方式固定工件的方法,而采用了电磁吸附式的固定工件方式,因为如此,它所加工的工件的摆放也有技巧,应尽量让光滑、面积较大的面让机械吸附,以增强工件固定的牢固程度,增加安全性。

焊工是一种实行焊接工作的工种,其广泛地运用于金属器件的连接,损伤器件的修复,裂痕的修补等粗加工。

老师在讲解时主要是强调了焊接的技巧及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焊接时发出的弧光很强,对眼睛的损害相当大,所以操作时一定要用护眼罩,以免强光刺伤眼睛。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自己动手试试。

铸造是人类掌握的比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它是一种熔炼金属,制造铸型,并将熔融金属浇入铸型,凝固后获得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金属零件毛坏的成型方法。

老师与我们讲解了一下按模型铸造模具的大致过程,由于有些过程不适合学生在此实习工厂中实际操作,所以我们没有进行实际操作,只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识了一下铸造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如炉具、坩埚、刮沙板等。

车床是车床加工:车床加工是机械加工的一部份。 车床加工主要有两种加工形式:一种是把车刀固定,加工旋转中未成形的工件,另一种是将工件固定,通过高速运转的车刀,进行精度加工。在车床上还可用钻头、扩孔钻、铰刀、丝锥、板牙和滚花工具等进行相应的加工。车床主要用于加工轴、盘、套和其他具有回转表面的工件,是机械制造和修配工厂中使用最广的一类机床加工。

老师在给我们细心地讲解了面板上主要的按键后,还向我们讲解了一些基本的机械部件及操作方法,之后让我们自己动手自己进行了简单的操作。

铣工主要应用于使用铣床加工各种形状的的工件,如齿轮的齿面、零件的键槽等,在制造业中是很重要的工种,特别工具零件复杂的加工工序、齿轮花键涡轮成形等都是铣工的“拿手好戏”,工具模具更是离不开铣工的参与。在制造业中是很重要的工种。老师首先给我们大致的讲解了一下铣床的种类立式和卧式,以及它的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做了基本的示范,让我们对铣床有了初步的了解。

钳工是是使用钳工工具和设备,按技术要求对工件进行加工、修整、装配的工种,其工作全部是要人工进行操作的,较为精细平滑的平面和曲面都得由钳工完成。其主要的工具有锉刀、攻丝、锯等手工工具。

老师先是给我们讲解了一下钳工用的一些主要工具,然后进行了简单的演示,然后就让我们自己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他主要是强调了锉刀的使用,那就是锉刀使用时一定要保持平稳,这样磨出来的工件才平整、光滑,而一开始的新手一般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四、实习收获和重要心得体会

金工实习感受

从小到大第一次深入工厂并亲手操作机器,让我感到好奇而又兴奋。

实习车间里,一台台机床运转着,工件被一步步加工成形,虽然工件很简单,操作过程也不难,但是工件上的每一点都融汇着师傅们的汗水,每一刀都刻着我心情。

不要小看这笨重的机器,正是这笨重的机器奠定了我们的工业基础;更不要小看这简单的操作,正是这简单的操作,构成了实践和理论的结合。这些机器加工成的工件简单也不错,但试想支撑现代化建设的哪一台机器不是由这种简单的工件来的。

实习仅仅是四个半天,但是我们能学到的却很多,对于一名大学生,特别是一名工科的大学生,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显得尤其重要,而实习就直接提供了这个桥梁,它让我们把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加以运用,同时也让我们学习到了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实习满足了我们好奇的心情,使我们的兴奋感渐渐消退,但是它留在我们心中的却是那种工作时的艰辛,更重要的,它让我们有了一种责任感,对社会发展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这种责任感促使我更加认真的学习,努力充实自己,用科技知识武装自己,以求尽快的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

实习的收获:

理论与实践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经历了十几年的理论学习,不止一次的被告知理论知识与实践是有差距的,但我们一直没有把这句话话当真,也没有机会来验证这句话的实际差距到底有多少。

金工实习给了我们一次实际掌握知识的机会,离开了课堂严谨的环境,我们感受到了车间中的气氛。同学们眼中好学的目光,与指导教师认真、耐心的操作,构成了车间中常见的风景。久在课堂中的我们感受到了动手能力重要性,只凭着脑子的思考、捉摸是不能完成实际的工作的,只有在拥有科学知识体系的同时,熟练掌握实际能力,包括机械的操作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才能把知识灵活、有效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通过高考而进入大学的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处于学校和社会过渡阶段的大学就承担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金工实习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同学们必须给予这门课以足够的重视,充分的利用这一段时间,好好的提高一下自己的动手能力。

这里是另外一种学习课堂。通过我们动手,对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与质疑。这与传统的课堂教育正好相反。这两种学习方法相辅相成,互相补充,能填补其中的空白,弥补其中一种的一些盲点。

通过金工实习,整体感觉实际生产方式还是相对落后,书本中介绍的先进设备我们还是无法实际操作,实习中的设备往往以劳动强度大为主要特征,科技含量较低,但还是有一些基本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实训体验

金工实习让我感慨颇多。当期待新奇变成了现在的习以为常时,对车床的那些恐惧在亲自实践了以后也荡然无存。这儿老师既和蔼又严格,说起话来很和气还会开玩笑,但讲到理论知识和安全教育却毫不含糊,认认真真,仔仔细细,还有让人提心吊胆的课堂提问,还好,大多数同学课听得都很认真,轻松过关。观摩课时,觉得挺简单的,一旦干起来才发现并没想象中那么容易。还好,每个小组都配有指导老师,如有疑难尽可随时发问,老师总是耐心解答。工作时老师就在不远处,有时候不小心进行了“非法操作”,老师会突然出现指出错误,特有安全感。

实习之后才知道当一个车床操作工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要熟悉每个操作步骤,要牢记每个注意事项,时时精力集中,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生事故。工作环境又差,有车床轰鸣的噪音,有切削的粉尘污染,这一切是身为学生的我以前所未曾体会过的,让我深深感知到肩负的责任。

体会了一把规律的工作制,我想说,金工实习不仅让我学会了很多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还让我对自己,对学习有了重新的思考和认识。金工实习,真棒!

认识时间教案 篇十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运转规律,学习看整点。

2、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内容:

《时钟》

活动准备:

时钟模型一个、小时钟若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谜语你见过什么样的钟?(闹钟、座钟、落地钟)钟有什么作用?(起床)

 二、分发钟表, 给小朋友每人一个钟,请幼儿观察(请你把看到的告诉老师)师:两个针一样吗?

小结:最短的叫时针,较长的是分针。钟面上有数字1-12,数字紧挨着数字之间为1格,一共有12 格。

 三、《龟兔赛跑》故事导入师:谁赢了?

现在乌龟和兔子又比赛了,兔子代表分针,乌龟代表时针,它们比赛站在同一位置开始比赛。(兔子从12跑到12,跑了一圈;乌龟从12跑到1,跑了一格)谁跑得快?分针与时针谁跑的快?那再跑一次,乌龟会走到哪里?

小结:分针跑一圈,时针跑一格,也就是一小时。

 四:出示三个钟,请幼儿观察。

师:这三个钟一样吗?哪里一样?有不一样的地方吗?请幼儿回答。

例: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师1点整。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游戏:考考你,请幼儿拨钟。

那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来记录时间?(几点整就写几,两个点,两个0,表示整点)

 五、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幼儿说:老狼老狼几点了?教师出示卡片,幼儿拨。

 六、出示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时间一样,而小朋友干的却不一样?

你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回家和妈妈一起制定一个时间表。

本文地址:www.myenblog.com/a/285868.html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上一篇作文:基于合作学习的中职教学实践探索五篇

下一篇作文:返回列表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对资产负债表会计要素的再认识_会计论文十篇》为作文之家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对资产负债表会计要素的再认识_会计论文十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