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之家小学生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信息社会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_教育理论论文

时间:2023-08-31 13:28:39 | 作者:无名

信息社会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_教育理论论文

【社会论文】导语,我们所阅览的本篇文章共有25628文字,由邬良林专心修订,上传在美文档meiword.com。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称为环境。信息社会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_教育理论论文欢迎大家浏览!

第一篇 信息社会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_教育理论论文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上网设备成本的下降和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互联网进行工作和学习。据研究,我国网民的主体以年轻人为主,在上网总人数中,学生占了很大比例,且低龄学生上网人数比例逐年增长。

  信息社会的发展给传统的师生互动带来了多元化的发展,它带来了思维习惯、话语方式、生活态度、交往规范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改变。电脑网络增加了素未谋面的师生互动以及师生间非面对面的自由大胆地交流,使师生关系在距离增大的日渐机器化中变得更加直接。在互动中迸发创造性思想的过程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取代的,相反,技术不仅没有削弱或取代教师的地位,反而使之在得到加强的基础上进一步稳固和发展师生间的关系。鉴于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信息社会下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

  一、 师生的个性与师生互动

  有效的教师个性特征是指能够对学生产生持续的、积极的、良性的影响的那一部分教师个人性格及特点研究表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以及由此发展出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与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教师良好的性格有助沟通师生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很多调查资料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是和蔼、热情、宽容、耐心和坦率、开朗的教师。具有这些性格特征的教师能很快地赢得学生的好感,易于和学生建立融洽的感情;还善于缓和教育工作中的紧张局面,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师生都能体会到学习活动的意义和乐趣。WWW.meiword.Com特别是对于低年龄的学生,他们常从直觉印象出发去评价教师。教师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和蔼可亲的态度,是他们在学生中赢得威信的主要条件。再如师生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解、信任与支持,会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与人格的健康发展;相反,猜忌、敌对与冲突的师生关系则不利于学生的学校适应与社会性发展;在爱心、关怀与鼓励等师生交往环境的学生日后取得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高于不具备这些交往环境中的学生。

  师生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的个性因素影响学生,同样,学生的个性因素,诸如认知、情感、性格等也会对教师产生影响。正如巴班斯基所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自觉的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养效果。”

  具有热情直率、活泼好动等性格的学生往往喜欢与教师交流,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积极思考、热烈讨论、踊跃发言,并大胆向老师质疑,这就促使教师的思维处于教学兴奋状态。如果教师无论怎样启发,那些有孤僻、怯懦等不良性格的学生都羞于回答、害怕回答,一切保持沉默,拒绝与教师交流,不但教师无法把握学生学习、领悟知识的程度,而且影响教师在互动中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个性和学生个性在教学活动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师生双方只有相互尊重,建立平等的关系,努力排除不利的因素,积极创造对教学活动有利的因素,全力合作,精神饱满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互动中,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 沟通方式与师生互动

  师生进行沟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特别是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在师生沟通上,教师一般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能予以学生最恰当表现的沟通方式。一般来说,教师都会采用面对面谈话式沟通。这是最直接、最传统的沟通方式,师生直接面对,真诚而坦率地交谈,沟通的效果能立竿见影。但在某些环境下、可能有某些事情师生之间不方便直接面对面沟通,那么就需采用间接的方式。比如,电话联系。  在现代社会中,电话、手机已经十分普及,一个电话,一声问候,方便拉进彼此间的距离,而且电话沟通,能很好的避免面对面交流中的尴尬等问题,又能保证沟通及时性。而随着当今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沟通成为新型的沟通方式。一般分为电子邮件、聊天软件(、msn等)、聊天室交流,还有现在最新的博客等。电子邮件,与传统的书信沟通作用相似,但较书信传递更为便捷,现代人更喜好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而、msn等聊天软件的方便、及时性,并配有强大的功能,也是交流沟通的好方法。年轻的学生们接受能力强,也是网络的积极使用者,教师若能很好的掌握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沟通,那么,师生间交流将更为深入,教师能了解到学生中平时不易掌握的情况,甚至能直面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作为学生也会得到教师更为完备的帮助和指导。

  三、 环境因素与师生互动

  根据托马斯的理论观点,在教育领域教师和学生也分别对师生互动的环境有一个主观定义的过程,即教师和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的一般经验形成对对方的认识和期待,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所认可的行为系统。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师生对对方的认识和期待来源于社会规范中的角色期待,即以社会规范作为参照系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在当代,绝大多数教师的早期社会化过程是受传统文化规范的影响,虽然网络规范成为他们继续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年龄、固有的经验等因素使教师在网络规范的习得上相对苍白。而学生则是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网络技术的掌握似乎具有与生俱来的能力,因此,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是他们进行社会化的共同场所,传统和网络规范同时制约着他们的行为。

  由此可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无论其处于虚拟影响下的现实环境还是现实影响下的虚拟环境中的哪一种状况,如果师生双方对互动的环境界定不同,就会产生彼此的互动行为系统的相互冲突,导致互动过程的受阻。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中心主义从来未受到质疑。虽然在课堂教学中经历了由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的转变,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转变教师是知识传递者、学生是知识汲取者这样的角色特征,因此,教师和学生公认的教育过程就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但是面对信息化大潮,学生和教师在获取信息资源上是平等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甚至会比教师掌握更多的知识。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单方地认为对方的角色与自己的角色同处于不同的规范系统,那么彼此都会对对方产生角色失望。比如,在虚拟影响的现实社会中,如果教师仍然把课堂教学看作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进而把自己的角色仅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却已经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获取了教师将要传授的基本知识,甚至比教师掌握的还要多,教师的智者形象就会受到巨大影响。同理,如果教师完成了由传统社会向网络社会的角色转变,而学生却没有完成,那么教师对学生的角色预期也会产生偏差。无论哪一种情况的出现,都不利于师生互动的顺利进行。所以,在信息时代,教师和学生应该从两种社会规范框架出发,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设一个适合教师和学生的典型环境的标准定义,使师生在此范畴下构建各自的行动系统。

  师生互动是主体情感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的暗示、感染、合作甚至竞争与冲突等,对教学效果均发挥着独特的影响作用。研究师生互动,就要重视教学过程中情感的因素,通过情感的启智功能创造更多的随机因素,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气和乐趣,充满智慧的挑战和好奇的,最终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激发。师生互动的基础在于情感的沟通和相融,只有情感的相融,才能调动兴奋的情绪,触发灵感和创造力,推进言语与非言语等手段的交互活动。但师生互动远非停留在言语与非言语等手段上的交互活动,其更深层的目的在于情感的互动和人格的彼此感染。教学只有上升到这种层次,整个课堂才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使师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自由的愉悦,并时刻保持一种高度的兴奋,获得一种全新的感受。学生渴望的就是这种境界。

第二篇 试论中华武术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_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就中华武术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根据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征,结合中华武术伦理道德发现: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发扬自强不息的武德品质有利于适应社会的需求;发扬武德中的见义勇为精神能够有力地打击犯罪,稳定社会秋序;讲究礼仪可以完善青少年的人格;崇德扬善有利于促进新风尚的形成。

论文关键词:中华武术  武术伦理  武德  现代社会  伦理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不仅有庞大的技术支撑,更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武术道德体系。武德成为习武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武德结合时代的需求产生新的价值,其中自强不息、见义勇为、讲究礼仪和崇德扬善等优良传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阐述武术伦理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意义。

1中华武术伦理思想

1.1伦理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问题的一个分支学科,道德是人类特有的,最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是属于社会的人,人的一切活动都在社会中进行,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因此,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关系网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而不同人对待矛盾有各异的处理方法,这些处理方法将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的影响。WwW.meiword.CoM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行业有了精细的分工,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其矛盾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在某些法律无法涉及的方面,道德能够弥补法律的不足。因此,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也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1.2中华武术伦理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注重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特点的运动。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武术摄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儒、道、释的哲学思想;涵涉有中国传统医学,诸多兵法以及现代体育学的内核。武德是武术伦理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文以载道”、“武以载德”,武德是在中华民族古老而独特的伦理思想的哺乳与规范下,经先辈长期的社会实践而创造和总结出来的光辉灿烂的古代精神文明精髓,它积累和凝炼成武术伦理道德思想,构铸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中华武术伦理经过一次次的过滤、承接和改造,它以一种“下位文化”即俗文化的积淀、社会意识的潜流,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与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在有雅文化和俗文化之分的社会里,武德在民俗文化的主体即对中下阶层的劳动影响更为深刻。中华武术伦理的突出特点是强调道德修养,把武德作为武术修为的最高境界,历来注重“以武助德,以德服人”。武术界所推崇的“德”,主要包括“义”、“信”两个方面。“义”首先指秩序,是人与人之间身份等级的差异,要求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符合各自在拳种门派中的地位及相互间的制约关系。“信”则是“信用”,在与人交往时要做到不失信。传统武德具体到社会各个层面还包括爱国主义、尊师重道、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匡扶正义,讲究礼仪及恭德处世等方面,这些内容至今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华武术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1自强不息在现代社会的发扬

《易传》云:“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鼓励我们要把握自己的命运,不断前进,不断更新,自强自立于世界。这句经典名言被许多有志青年定为座右铭,鼓励和鞭策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曾几何时,练武之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正好与“君子以自强不息”相暗合。许多武术家出身寒微,但都以乐观、进取的态度面对人生,积极投人到社会所需要的行业中,焕发出武术精神的光环,影响着身边的人,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领袖,如家喻户晓的霍元甲、王子平等。现代社会人们都怀着强烈的致富欲望,全力拼搏,谋求发展,人们深知生活在一个开放、讲究自由竞争社会中,要飞黄腾达就必须勤奋努力,因而在现实生活中要始终保持一种顽强的拼搏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加速,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通过武术的练习,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获得体育技能,更重要是对人意志的培养。在当今社会,提倡武术习练者的自主意识,强调中华武术的自强追求,重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仍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2.2呼唤见义勇为,打击犯罪

历代习武之人都是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楷模,虽然在现代社会有比较健全的法制体系,而且社会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但对身边发生的犯罪以冷漠、与己无关的态度也不可取。只要我们稍加留意,有许许多多的受害者就是因为没有旁人的帮助而受到伤害,如面对抢劫大家保持沉默,看见小偷作案大家当没事发生等。这些问题的突现,与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法制文明建设格格不人。由于武术深深扎根于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武术的仁义观已转化成为一般民众的生活准则和好恶评判的标准。在这一标准下,涌现出不少见义勇为的光辉事迹,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属于个例,没有形成社会风尚。武术伦理中的见义勇为精神想必每个人都知道,但就是缺乏用行动来说明。因此,加强见义勇为精神的培养,弘扬武术精神,对社会秩序的稳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3讲究礼仪,完善青少年的人格

青少年人格的培养对其以后的成材意义重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的学说由来已久,早在商朝就有了礼的概念。春秋时期,孔子将其发展成完备的学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中以师徒为中心的礼节已有了很大的简化,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礼节的实施必须符合社会的发展,不能拿老祖宗的礼节规矩套用现代人,要不然就成为笑话。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都会有大家公认的礼节,武术也不例外。我们留意身边的习武之人,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体现以礼待人。但也存在许多青少年学习武术之后,变得自大、蛮横,这种人没有学到武术的精华,不足以作为习武之人的代表。礼仪也是社会的追求,“以礼始,以礼终”的贻拳道风靡全球就是一个典型。由于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许多父母没有时间顾及子女的教育,以至于许多青少年对社会伦理道德方面意识淡薄。我们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习武之人,但家长、老师完全可以利用武德为教材,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渗透礼仪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树立讲礼仪的意识。武术文化属于“俗文化”层面,在民间得到一定的发展,且其武术礼仪教育与现代的主流文化相结合,对培养青少年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2.4崇德扬善,促进新风尚

传统美德的“仁爱”原则和“人仁”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互爱互尊、团结和谐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一美德对于我们家庭、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人际矛盾,仍然具有积极的作用。这种道德思想也成为中国武术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并且广泛地影响到武术活动的各个方面。然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社会的道德观念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受资本主义道德观念与消费文化的冲击,社会上弥漫着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一些人的是非观念、价值观念已完全被金钱所左右,以金钱为转移,为了获取金钱不择手段,严重败坏了社会的风气。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甚至坑蒙拐骗的事件在我们的身边时有发生。习武之人要求淡泊名利,并且要以武济世救人,为行义事,从而树立高尚的人格精神。崇德扬善一直以来都是习武之人为人处事的准则,在现代社会有必要继续发扬崇德扬善的优良品德。

3结语

中华武术伦理思想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了几千年之久,一直在人们思想行为的决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普通老百姓心目中善恶评判的准则。对于中华武术伦理思想我们要用批判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对适用社会发展的部分要加以发扬光大,挖掘其现代社会价值;对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部分,要因势利导,避免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根据我国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现状,中华武术伦理体系中自强不息、见义勇为、讲究礼仪和崇德扬善的优秀内涵正是现代社会需要的精神品质。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华武术伦理,构建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武术伦理体系。

第三篇 试论社会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_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与社会对外语交际和运用能力的需求不符对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事实上.对目的语文化的熟悉程度影响学生对外语的全面掌握。文化因素对交际能力大小有着重要影响,外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相关文化知识的获得,采取适当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论文关键词:文化  交际能力  文化负迁移  跨文化意识

在其《从跨文化角度看中国外语教学改革:中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现状调查》一文的摘要中,张红玲首先提到:“……结果表明,(在中国)文化教学至今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它不仅从属于语言教学.而且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一现状不仅使学生对外国文化缺乏了解,而且直接影响外语教学的整体改革。”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间交往的频繁增加、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wto,我国对于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更加迫切。而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尤其是中学)开始流行的交际教学法也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都进行相应的转变,与此密切相关的则是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

1文化的内涵

文化人类学家给文化下过很多定义。l9世纪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e·b·talyor),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余社会上学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Www.meiword.CoM”2olt~纪50年代美国的两位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鲁克洪也分别是从哲学、艺术、教育、心理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和生物学等不同角度给出了百余个定义。“文化”概念的外延漫无边际,而且文化本身也是在历史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不仅如此,就是在对文化进行区别和划分的时候,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最为常见的说法就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也有人把它称为是大文化和小文化。技术、经济、、法律、宗教等等都可以认为是属于广义文化的领域。狭义的文化是产生于人类行动但又于这些的客观存在的符号系统。此外,文化还有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区分。显性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来。隐性文化却是一种二级抽象,隐性文化由纯粹的形式构成,而显性文化既有内容又有结构。申小龙认为,文化的辐射范围甚广,包罗万象,大则如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范畴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2文化的内容

既然文化对外语能力的获得和提高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外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那些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呢?对文化的划分上,申小龙认为这些文化因素包括“习俗文化因素”、“概念文化因素”和“思维文化因素”。“习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人际交往中所遵循的惯例。本族语者习以为常的风俗习惯,外族人如果不习惯,会感到别扭,严重时会产生“文化休克”(cultuershock)。汉语中的“请”频率很高,所以人们往往认为“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但在某些场会却不宜用英语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e车时,不说please,一般都说afteryou。(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goifrst,这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或喝酒,一般用helpyourself(tosomething),也不用please。有人打了个喷嚏,旁边的人有时会说点什么。中国人可能会说“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godblessyou(上帝保佑你)。“概念文化”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又是附于词义的,在不同民族语言的交往中,他们的民族特点会显现出来。“cupid”,“venus”等都是英美等国熟悉的概念,中国人大多都懂“牛郎”、“西施”、“红娘”这些说法。还有些词具有不同的褒贬色彩,比如鲁迅就痛斥“落水狗”;“哈巴狗”也让人深恶痛绝。但美国人喜欢称呼其他人为“olddog”、“luckydog”,这是因“dog”在英语中是对人亲切的称呼,不具有贬义。“思维文化”指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这种文化在语言的结构和组织上可反映出来。以姓名、地址和时间的不同表达为例,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来:西方人习惯从小到大,由个体到整体,遵循的是综合的维过程;相反,中国人则是从大到小,由整体到个体,遵循综合——的思维过程。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反射,—个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可以透过该民族的语言层面展现来。《现代外语教学》较完整地归纳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cs,1972)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提出的。海姆斯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语用知识和能力,即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交际双方不仅需要知道交际话语的结构正确与否,还需要知道交际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可行性、得体性和目的性。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本族语者的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

交际教学法要求外语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的各项技能。现在的外语教学不是简单地强调语法结构和词汇的盲目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文化在上述提到的各项技能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目标语言文化的熟悉程度在很大意义上会影响语言的学习或最终的运用。雅思考试的四项测试中,听力测试中的文化和生活气息最为浓重,其内容就大量涉及到海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玩。听力内容从某种意义而言就是国外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因为雅思考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考察考生的语言水平能否满足国外实际生活中的语言需要。英美文化的发展在词汇和表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大多词汇都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所以阅读能力的提高一方面也需要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和积累。由于美国议会和总统的选举竞争激烈,这样的词汇便应运而生,如:electoralcollege(选举团),thinktank(智囊团),positivcampaigning(正面竞选,正面宣传,树立自己好形象的竞选策略),negativecampaigning(负面竞选,攻击对手,丑化其形象)。如果不了解“watergate”的含义,也不会推测出“-gate”被用作表示“丑闻”意思的后缀,继而出现了下列一系列词“koreagate或ricegate”(1977年左右,南朝鲜曾贿赂国会议员达成向美国倾销大米贸易项目,成为轰动一时的“朝鲜门”事件或大米门事件),winegate(葡萄酒门,即法国葡萄酒销售丑闻),debategate(辩论门,指里根与卡特总统竞选前共和党竞选班子窃取卡特总统竞选纲领的丑闻)。翻译同样也要求译者对源语言的文化有足够的了解,有把“v’~icotheeighteenyear-oldhenryviiibecamekinghewasextremelypopular,…”翻译成了“当l8岁的亨利八世成为法国(正译:英国)国王的时候,极受臣民的欢迎……”;在谚语翻译时,冯庆华提出首先要注意的是“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套译原文,也就是说不能用包含中国地名或人名的汉语谚语去套译英语谚语”。如“whynot?beautyliesinthlover’seyes.asthesayinggoes.m r.taftanswered withagentleile.’中的beautyliesinthelover’seyes如果翻译为“情人眼里(接60页)出西施”就欠妥,因为西施是中国古代的人物。同样如果外国人说“twoheadsarebetterthanone.”翻译成“两人智慧胜一人”就比“三个臭皮匠,胜过—个诸葛亮”好。

4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学生面临的问题是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对母语文化的熟悉会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文化的负迁移,进而影响到外语的学习。外语教师要做到的是,尽量帮助学生减少文化负迁移带来的影响,在教语言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对目的语文化的知识。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1)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教学中,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比如:中西节日的异同,饮食文化的差异,日常问候用语等。

(2)鼓励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小说报刊、杂志、电影等,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资料来源,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或是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利用因特网,上一些英文版的网站,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

(3)鼓励学生大胆在课堂中创造一些有关的交际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认识和熟悉文化知识。日常生活中积极加入一些英语交流的环境或情景,选择前往英美人士常去的地方,主动与他们进行沟通、交谈。

(4)外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当有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语言修养,还要有两种文化背景方面的一定学识。教师需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能力。

5结语

由于汉语和英语所反映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对文化的习得不是一蹴而就的。外语教师应该意识到文化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应该在教学中,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还要让学生有意识的积累随时遇到的文化知识,主动避免或克服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使文化教学在学生的综合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篇 浅论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_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虚拟社会化 青少年 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已成为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时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等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虚拟社会化作为网络发展的衍生物也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化范式,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强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其网络道德行为,成为思想工作及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已成为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从发展趋势上看,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青少年的重要生存和生活方式,成为他们社会化的又一广阔空间。虚拟社会化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新范式,随着网络的发展应运而生。我们在充分享受网络带给我们的便利时也不能忽略虚拟社会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网络道德问题。近年,越来越多的网络道德行为失范间题,不仅直接危害着网络的正常有序运行,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确保其虚拟社会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一、虚拟社会化的含义及特点

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按照施化者的性质,我们可以将“人的社会化”分为真实社会化和虚拟社会化。wwW.meiword.cOm真实社会化是传统的社会化范式,是在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和传统大众传媒中进行的社会化,其主要特征是施化者的真实性、确定性及受化者的被动性比较明显。虚拟社会化是在电子传媒尤其是网络中的社会化。从当前的发展趋势上讲,现代青年对网络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强,虚拟社会化作为信息时代不可避免的衍生物将会对青少年的发展起到极其深刻的推动作用,而青少年作为上网群体的主力军自然会受到更强有力的冲击。具体而言,作为一种与传统社会化范式(真实社会化)迥异的社会化机制,虚拟社会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虚拟社会化范式中的施化者具有虚拟性,即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巨大影响的施化者由真实社会变成了虚拟的网络社会,这就决定了施化者自身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这一特点使得青少年在虚拟社会化进程中更加顺利地实现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对社会角色的扮演。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即依照社会对人的要求和标准学会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实现角色期待与角色整合。作为施化者的虚拟网络空间为青少年提供了角色扮演的极好场所。青少年在虚拟环境中以戏剧化的交往行为来体会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情感,在角色预演和角色换位中正确理解角色内涵、缓解角色紧张、解决角色冲突,而这一切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便是虚拟社会化中施化者的虚拟性,是它为青少年顺利实施角色转换提供了反复实践的机会。

其次,虚拟社会化范式中的社会互动呈现出新的面貌。与真实社会化相比,虚拟空间里的社会互动,有助于青少年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拓展社会化范围。青少年要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必须首先使自己融人一定的既有社会关系中去,以满足各种社会需要。网络作为一种先进工具和更为广泛公开的媒体,通过全方位、多层次、高速度的信息传输为青少年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社会交流机会,使青少年的社会化一开始便突破传统的时空局限,从而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在虚拟社会这一特殊的交往环境中,青少年会随着网络信息的流动以“点对面,’的交流方式将自己融会到“无线”的网络群体之中,社会接触范围成倍增大,更有助于青少年建立新型社会关系,拓展自身的社会化范围。

再次,虚拟社会化的个性化内容,使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受化方式得到了增强。社会化不仅是一个把人模式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使人积极实现其个性化的过程。在虚拟社会化条件下,个体具有更多的选择自主性。受化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化方式。这种自主选择其实也是青少年社会化从传统的教化向自我社会化的转化的体现。可以说,虚拟社会化的“受化”方式,使青少年的主体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自我实现”的趋势得到增强。

最后,在虚拟社会化进程中行为方式的社会化与角色规范的社会化脱节。在无强制性约束力的虚拟空间里,青少年的角色认同出现了真实社会化进程中不曾有过的巨大困难。青少年正处于情感体验和情绪大震荡的时期,在此过程中,他们必须将自己置于现实的人际互动中实现对自己行为方式的规范,并完成对于自己所扮演社会角色的任职。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互动方式、情感交流方式、角色转换方式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虚拟社会化极大影响了青少年的人际互动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关系被脱离现实的人际关系所替代,久而久之便造成了现实人际交往的障碍,导致社会互动受阻,使得青少年行为方式的社会化与角色规范的社会化严重脱节。他们在虚拟社会中无法找到正确的行为规范和角色整合模式,无法依照社会对人的要求和标准学会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遵循正确的交往行为方式。

二、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

虚拟社会化对青少年现有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的恶的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道德观念的淡化

在互联网中,网民们以“虚拟身份”进行网络交往,而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这就为个人主义、无主义提供了繁衍的土壤。有学者称21世纪为“道德方面采取相对主义的世纪”。其实无论是道德相对主义还是无主义,都是青少年网络道德观念淡化的体现,其实质都可以归结为个人主义。这种网络世界里的个人主义,随着虚拟社会化的推进呈现出不断蔓延的趋势,许多青少年都受其蒙蔽、欺骗、蛊惑。

  (二)道德心理的弱化

虚拟社会化在消除了人们交流、沟通的地域、时间限制的同时,疏远了人际情感,弱化了人的道德心理,最终将有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淡漠与紧张,造成个体对于现实社会中他人生存状况的漠不关心。这种道德心理的弱化对于网民自己也无疑是一种“慢性自杀”。这种道德心理弱化现象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三)道德人格的异化

伴随着网络而生的“网络成瘾”、“网络心理障碍症”引发了青少年的人格障碍,造成了青年社会化的人格缺陷。所谓“网络成瘾”,指网民完全沉溺于数字化的在线空间中不能自拔,使得青少年不能有效实现客观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角色转换,因而形成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问题。正因为网络为人提供了变换角色的机会,青少年常常会产生角色认同危机或角色混淆,造成自身的角色迷失或双重人格。    (四)道德认知的混乱

青少年社会化的内涵包孕着他所处民族、国家特有的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情绪体验,但因特网中大量的西方文化垃圾很容易促使尚处于世界观、道德观认知期的青少年模糊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确认,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认知,这就使得民族文化中有价值的主流倾向也慢慢被消解和融化,由此可能导致民族凝聚力的下降和青少年在道德认知上的混乱、冲突.、迷失。

(五)道德行为的失范

当网络以.其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迅速普及时,网络空间的道德现状却异常混乱。传统道德在全球性、全方位、开放性的“网络社会”面前显出了它在某些方面的无能为力。现实伦理关系中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道德规范的实施主要借助于社会的监督和人们内心的道德自律来实现,因此人们的道德行为在外界制约和内在约束共同作用下自觉服从于传统道德规范。而网络社会中,这种外在的“道德制约”和内在的道德自觉之间的统一被自由、无序的网络秩序所打破,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出其间接作用性。这种情况下,道德对人的约束力越来越依赖于人内心的道德信念,直接道德抨击难以像在现实中一样起作用。与此同时,新的网络领域里又尚未形成新的统一的道德规范,大量的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既有道德规范的制约,又无新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加上青少年自身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弱等特点,从而诱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如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传播精神垃圾、网络言行随意放纵、网络价值观模糊等。

三、在虚拟社会化进程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推动网络道德建设

当代.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无论从网络发展状况还是从青少年自身特点等方面讲,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都有其必要性。

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中既有道德的延伸,又具备与既有道德不同的许多特点和规律,因此,我们在进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针对其特点,遵循其规律,坚持一定的基本原则,使青少年能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应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应该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是一件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事业。我们应当尽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整合传统道德资源。从广博的传统道德文化中汲取营养,完善既有的道德体系,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的道德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对于民族文化、传统道德的认同感,确保他们即便是处在网络空间中也能以固有的自律意识,做到遵守网络道德规范。除此之外,还应该实施网络道德规范化和网络管理法律化,以有效而成熟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形成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实际相互兼容、行之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其次,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应该尽快更新观念,构建适应网络时代的学校德育模式,建立完善的网络行为监督机制。当网络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时,我们的学校德育体系也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作相应的改变和完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起新的道德教育观念,充分注意学生的主体性,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校德育工作,丰富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另外,必须加强网络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网络水平,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和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使学生在教育传播者的示范作用下,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

再次,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讲,必须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己的网络道德素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建立规范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仅从社会和学校的角度入手是不行的,必须充分认识作为行为主体的青少年的内在作用。青少年要正确认识网络的本质,提高自己在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同时,青少年必须具备一定的责任感及相应的自律意识,要在充分利用网络为自己创造便利条件的同时,对自己的网络行为担负责任,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上网观念,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行为规范,遵守法律法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才能够健康成长。

第五篇 试论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网络道德教育_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虚拟社会化 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从整合传统的道德文化、关注青少年的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以及网络媒介素质教育进课堂四个方面探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

伴随世纪更替而悄然来临的信息化、网络化不仅是信息社会在技术上的一种特征,更是人类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从发展趋势上看,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广阔空间,一种社会化的新范式—虚拟社会化应运而生。在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福扯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虚拟社会化进程中所凸现的网络道德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确保青少年虚拟社会化的顺利进展。

1虚拟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的新范式

所谓青少年的社会化,是指青少年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社会化有两个基本的要素:施化者和受化者。按照社会化中施化者的性质进行分类,可分为真实社会化和虚拟社会化。真实社会化即传统社会化,是在家庭、同学群体、学校和大众传媒中进行的社会化,以施化者的真实性和确定性,受化者的被动性明显为主要特征。虚拟社会化是指在大众传媒,尤其是在电视、计算机网络中进行的社会化,以施化者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增强和受化者的主动性增强为主要特征。

网络所构筑的“第二现实世界”使青少年的社会化从传统意义上的“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变为“虚拟社会情景的对话”,从而青少年的社会化范式出现了新的变迁,即在传统社会化的基础上的虚拟社会化。wWw.meiword.coM具体来讲,虚拟社会化这一新范式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1全新的现代理念

网络传播的高效性、超地域性、交互性和变易性的特点有助于树立青少年的时效观念、全球观念、平等观念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此外,伴随着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的出现,对传统的家庭和工作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全新的家庭观念。电子家庭是伴随网络出现的新的家庭方式,它使家庭方式呈现回归,使家庭重新成为人们共同劳动的场所和社会的中心,改变了传统社会将家庭和社区作为人类基本血缘和地缘单位的表现形式。网络世界中新兴的家庭模式无形中影响了青少年的传统家庭观,有助于培养其全新的家庭理念。

全新的工作理念。在网络时代,人们的工作方式由组织团体延伸到家庭,出现了“虚拟办公”、“在家办公”、“移动办公”等远程工作方式。新的工作方式,向青少年宣布了的崭新的生存面貌,从而有助于青少年全新工作理念的培养。

1. 2社会互动的新面貌

“网络互动”的群体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拓展社会范围。青少年要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必须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以满足各种社会需要。网络技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青少年提供了更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使青少年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青少年交往克服了时空障碍,实现了“点对面”,甚至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平等流。在网络特殊的交往环境中,青少年会随着网络信息的流动将自己融汇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之中,社会接触范围成倍增大,有助于青少年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拓展自身社会化的范围。

1. 3角色扮演的新动向

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即依照社会对人的要求和标准学会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实现角色期待与角色实现的整合”。川网络的“虚拟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角色实践的绝好场所。青少年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角色预演”、“角色换位”,体会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情感,为青少年正确理解角色、缓解角色紧张、解决角色冲突提供了反复实践的机会,有助于青少年顺利实现角色扮演。

1. 4崭新的受化方式

社会化不仅是一个把人模式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使人积极实现其个性化的过程。网络使青少年的社会化从传统的社会教化向自我社会化转化,青少年的自主性、自我选择能力增强,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实现的受化方式得到增强。此外,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以自己敏锐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传播方式,以特有的文化功能改造和变革社会,形成独具特色和力量的角色群体文化。

2网络道德—虚拟社会化的主要问题

青少年是人一生中“心理上的断乳期”,个性心理与人格结构尚不成熟,接受事物、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差,容易追求新奇、的事物。在虚拟社会化的进程中,当青少年在充分享受新的生存方式带来的福扯时,网络化生存的弊端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网络道德问题便是虚拟社会化问题最主要的凸现。

2. 1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弱化

彼得·杜拉克在《新现实》一书中说:“信息现在是跨国界流动的。像金钱一样,它没有祖国。网络中存在着信息多元传递和良芳不齐并存的全息景观,不但有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还有色情、信息混杂其中。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一些自控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信息。在网上有许多专门提供色情服务的网站。世界著名的色情刊物《》就以其合法的身份在美国进人网络,青少年找到网址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来满足他们“猎奇”的、“窥淫”的心理。由于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手段隐蔽等特性,一些不良信息扩散的范围为人们始料不及。显然,网络传播的垃圾信息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有可能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道德偏离。

2. 2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冷漠

在网络时代,频繁的人机接触取代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尽管网络使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成为现实,但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主要通过人机对话来实现,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相比,它掩盖了许多丰富的内容:眼神、微笑、手势、语调等非语言符号,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在网上,人与人之间很少见到有真实的情感交流,人们无法体验情感交流所带来的愉悦;人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特别是其内在的亲和动机得不到较充分的满足,因而会逐渐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感。有的青少年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走出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落和消极;有的甚至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漠不关心或做出粗暴、无礼的行为。

2. 3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异化

网络伴生的“网络沉溺”引发了青少年的人格障碍,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人格缺陷。网络沉溺是指因淹滞在数字化的在线空间中,未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形成心理错位及行动失调问题。网络空间到处充斥着新鲜的事物,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青少年长期迷恋好玩、和富有挑战性的虚拟环境,不仅耗费时间、浪费精力、荒废学业、误人歧途,而且会使其人格社会化受到严重影响。由于青少年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隐名匿姓地在bbs上交谈论道,在虚拟环境中漫游旅行,长期与网络媒体打交道,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有可能导致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欺诈心理,此皆不利于青少年优秀人格的养成和健康成长,甚至会致使人格畸变而诱发犯罪。

2. 4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冲突与迷失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其青少年社会化的内涵包蕴着该国该民族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内、思维方式社会责任和情感的内化。网络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因为网络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掌握这一技术的不同主体从而也出现了分层。美国作为因特网上的主导国家,英语成为网上的主要语言,据统计,因特网上95%的信息是英语,中文信息还不到1%,网上信息量的比重美国占75%以上,用户比重占全球用户54. 7%。信息量的显著差异加上中西方语言本身的思维方式、文化内涵的差异,网络信息中所蕴藏的观点和意义必然导致中国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美国凭借其技术优势向全世界推销其价值观、人生观和文化,世界文化“达拉斯化”的现象在网络文化中更加凸显。同志早就讲过,在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尚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青少年很容易受网络信息中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消解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模糊对我们自己文化的确认,转而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使民族文化中有价值的主流倾向也慢慢地被消解和同化,由此导致民族凝聚力的下降和青少年价值观的冲突和迷失,甚至倾斜。

在青少年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网络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的自由空间。事实表明,网络给青少年社会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大量属于道德领域的问题。因此,重视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应对,是确保青少年虚拟社会化健康发展的内在保障和明智选择。

3网络道德教育:虚拟杜会化的内在保障

网络道德教育是指围绕网络领域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正确认识网络道德问题的关键必须首先树立三种明确的认识。

首先,科学技术发展本身是一种推动道德进步的积极力量。经由电子信息网络产生的某些道德失范只是一种支流。网络技术是中性的,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消极作用的产生在于科学技术的滥用、误用,在于人类价值观念的偏颇。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人类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并没有超越自身立场的局限性和人与自然的纯物质功利关系,导致网络技术一系列副作用的产生。

其次,人类总体上是理性的、有行为能力的,因而在利用科技成果时,道德的力量总是大于非道德的力量。从人类与科技发展主客体关系史来看,物理的东西和精神、心理的东西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极其活跃、多变的,而后者是相对稳定。物理世界的变化可以引起心理世界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总是被某种相对稳定、恒定的因素支配的。这就意味着人总是用人类理性、人类道德的方式去对待外部世界多变性。    第三,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并非“两张皮”。网络道德虽然与社会现实中的传统道德不同,但是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因在于:人类发展到现在形成的丰富多彩的传统道德,其一般原理和基本运行机制,反映了人类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对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是行之有效的。因此,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必须引人传统道德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加以协调发展,从而形成“网络社会”更高水平的道德。

基于以上三种基本的认识,在进行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时,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3. 1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整合传统道德资源

中国五千多年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是重伦理的。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将之称为“崇德”型文化。扬善惩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质、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主导思想。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个体既要有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又要有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爱人如己的博大胸怀。个体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是“与天地合其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吾不欲人之加诸吾也,吾亦无欲加诸人”,是孔子爱人思想的集中体现。能人己兼顾,由己及人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的约束力量,揭示了做人之道和育人之路的真谛,有助于建立团结互助的关爱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修身是儒家一贯倡导的自我修养方式,修养途径是穷独兼达、正己正人,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洁身自好,以此达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的。

面对浩瀚广博的传统道德文化,应从中极取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的道德文化教育,发挥传统道德文化的凝聚力、激励力和整合力,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做到网上“慎独”,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确保整个网络健康发展。

3. 2关注青少年的现实需要,落实网络道德教育

需要是人的心理领地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动机产生的基础,需要的不同决定了人的行为定向的不同。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特殊年龄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并趋于强烈,情感生活丰富多彩而瞬息万变,社会需要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是根据社会客观赋予的角色而选择和规定的,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内驱力。如果这些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制甚至无法实现,青少年自然而然地求助于网络这一传播具有交互性、个性化、匿名化、无地域、无控制的虚拟环境,尽情挥洒,随心所欲地谋求个体需要的实现方式。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新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思考而又往往容易偏听偏信;渴望着被别人尊重却往往不知道如何自尊自爱、如何尊重他人;崇拜英雄却分辨不清英雄的真正含义;对社会的阴暗面深恶痛绝,但自己身染其中却不自知。如此一来,网络在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因此,作为教育者,要切实地关注青少年的现实需要,他们上网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熟悉他们的表达与交往方式,调动青少年通过网络参与思想交流和思想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把网络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3. 3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青少年网上行为

法律和道德是规范社会行为的两大基本保障。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助于加强对网络传播中出现的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控制和监督。目前,已有一些已有一些国家对网络行为进行立法,以保护青少年不被有害信息侵犯。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条例》以及《电子通信隐私权法》等;新加坡于19%年3月也颁布了管理条例,禁止色情内容和容易引起宗教和动荡的信息传播。我国在被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正式批准接人之前,就于1994年2月18日颁布了《中华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其中第11条对进人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作了“由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报省级以上公安机关备案”的规定。随后于19%年2月、1997年12月颁布了《中华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对从事国际互联网业务的制作、查阅、复制、传播信息作出了规定。此外,新《刑法》也规定了打击计算机犯罪的内容。虽然各国对网络制定的法律法规各不相同,但都是以普遍伦理为价值基础的。通过对网络建设的法制化管理,可以减少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因素,最大可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 4网络媒介素质教育进课堂,开启网络道德教育新领域

任何自觉的道德行为都产生于对道德必然性和道德要求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追求。课堂网络媒介素质教育在系统学习网络道德知识、启发道德自觉上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但是在我国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却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中,更多地是从技术层面上教授学生学习技术理论和使用方法。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着眼于“从娃娃抓起”,网络媒介素质教育成为当代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课题。

其实在一些信息网络化发达的国家,早已实行这种教育制度了。美国著名学者约翰.耐斯比特在他的新著《高科技、高思维》一书中就介绍了美国一些州立学校的这种做法。这些学校将信息时代所需要的媒体教育当作比毒品教育、性教育更为重要的教育引人课堂,向学生揭示各类媒体(包括互联网)必然存在的各种社会性问题,培养学生对各类媒体进行批判性选择的理性观念和能力。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的网络教育经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媒介素质教育。笔者认为网络媒介素质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主要内容:(1)了解基础的网络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2)学习判断网络信息的意义和价值;(3)学习运用和传播网络信息的知识和技巧;(4)了解和掌握如何利用网络媒介发展自己。

做为一个现代人,不会使用网络媒介是不行的,完全变成网络的奴隶也不行,不能因噎废食阻止青少年接触网络。因此我们对网络的态度必须由起初的“抗拒”、“批判”转变为“因势利导”、“培养辨别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通过网络媒介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在汲取鲜活的信息营养的同时,建立起相应的信息批判反应模式,提高其对负面信息的醒觉能力,培养信息素质,即青少年能运用计算机技能获取和处理信息,并洛守信息时代所要求的伦理道德的基本素养和能力。通过选择适当的活动作为载体,寓网络媒介素质教育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如发挥校园网的优势,以网上知识竞赛、情景教学、道德体验等多种方式确保网络媒介素质教育收到实效。

第六篇 浅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的多媒体教学_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概论》课 多媒体 教学

摘论文要: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提高((概论》课教学效果具有十分显著的功效,如何更好地发挥

它的优势,克服其不足,是很值得共同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进行,指出多媒体教学从备课、教案、课件、网络资源、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如何实现知识性、思想性、实践性与趣味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一、《概论》课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承载巨大的信息流量

《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体系有下列内容:中国化的主义及其精髓;社会变革:新主义革命、改造、改革;中国特色的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国特色事业的保证:外交、军队、领导核心、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内容涉及解决经济、、文化、外交、军队、党的建设、祖国统一等等。内容多、知识面广,需要借助多媒体才能承载巨大的信息流量,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网络视频、网上资料信息等等比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手段更具先进性和高效性。

(二)多媒体能够再现情形,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概论》课教学的抽象、枯燥容易使学生疲劳、发困、注意力分散,影响听课效果,运用多媒体的视频资料进行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wWw.meiword.cOm例如,要讲清楚“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需要实现其中国化”这样抽象的论断,借助播放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为了争取民族、解放和实现国家的富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历史片,就能够吸引学生去思考中国为什么要接受主义、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理论原理才能真正理解抽象的论断。

(三)多媒体提供的直观、自然、形象的具体事件、人物能够声情并茂地感染教育对象,实现育人功能

《概论》课教学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坚定大学生对主义的信仰、对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的信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荣辱观。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实现育人功能,是长期困扰教学工作的一个难题,运用多媒体创作软件把各种相关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素材合理组织安排,创造出形象、生动的视觉效果,把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结合在一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更能够体现真实性、可靠性,避免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

(四)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直观性、形象性、针对性,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印象,有利于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概论》课程涉及内容多、知识面广,普通板书无法把大量复杂的内容,主次分明条理明晰地展示出来,课件教学能够把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框架、关系直观呈现出来,教学目标更明确、针对性强,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流程清晰,条理清楚,字、图、表工整,美观、规范、直观、生动,富有吸引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作用,使知识性、思想性、实践性与趣味性、艺术性有机结合

(一)认真教材内容,精心编写多媒体教学教案

《概论》课程具有知识性、思想性、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课件制作要根据课程标准明确知识认知、思想素质、实践能力的教学要求,运用多媒体手段解决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焦点、热点问题。

  1、在备课和写多媒体教案过程中,把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思考确定运用哪些媒体形式才能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能够熟练驾驭教材内容,教案编写与传统教案相比更具有超前性,在表现形式上体现平面思维与立体思维的统一,在教材处理方面要注意《概论》课内容时效性强的特点,要不断更新知识,及时吸收理论和实践前沿内容,同时从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状态、心理需求等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在教学环节安排布局上要体现具体性、合理性。

2、多媒体课件内容、网上资料的选取、光盘资料的截屏播放都要围绕解决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难点进行制作和包装。要处理好《概论》、课件内容和网上其他资料的关系,就要围绕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合理安排与制作。在备课中要认真耐心地查找和收集各种信息素材,取材合理合情有说服力,有的放矢地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制作和包装要切合教学主题,例如第三章为了再现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这一主题,采用光盘《长征》历史片为主要元素,以红色背景、革命歌曲和图片来烘托革命先辈荡气回肠的革命精神,设计的意境既体现革命的艰辛又能激发爱国情感,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二)周密设计课件脚本,巧妙进行制作包装

1、精心设计课件脚本

“在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前,对课件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学设计的创意和构思是决定多媒体课件成功与否的关键。高校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目标、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课件的结构流程,以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手中所拥有的丰富素材,通过新颖的创意和独特的构思,把现有素材和教学内容完美结合起来,从而制作出优秀的课件作品。同时,课件制作者还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直观、交互性强和非线性等特点,创设更为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利用多媒体的形象、直观、交互性强和非线性等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    2、界面的设计制作

  “课件的设计制作应具有友好的操作界面。多媒体课件界面的背景、画面、颜色对比一定要和谐、美观,使人看了心情舒畅,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界面上的光标、按钮、导航标识设置要规范,但不能干扰主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制作课件时最好做成非线性的,教师可根据需要随时任意进行播放、暂停、重播、跳转、退出等操作,使用起来就比较方便。”界面的设计制作要多考虑学生的审美感受,可以吸纳电脑技术比较好的学生直接参与界面的制作设计,这样更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三)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第一,运用多媒体进行演讲式教学。视频的情景交融有助于营造氛围、增强感染力。《概论》课的教学目的决定了情感培养的重要性,只有对国家、党和有深厚情感,才有担当国家和社会责任的使命感。结合视频和课件的演讲式教学,对情感教育具有显著功效。可采用教师的演讲、学生的演讲、师生共同的演讲、即兴的演讲和有准备的演讲等多种形式。学生在写讲稿中收集材料增长知识,在锻炼口才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培养情感。以显性教学发挥引导主流、统一认识的作用,以隐性教学展现学生自我成长成才的个性追求,这样就能实现《概论》课教学一般目的与特殊目的的结合。

第二,运用多媒体进行讨论式教学。视频提供的材料是直观的现实中有故事情节的社会事例,学生观看之后容易理解,运用书本知识视频材料进行讨论,能够促进学生参与发言,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参与讨论能够把心中的想法、疑问说出来,教师才有“惑”可“解”,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交互性,避免“一言堂”、“强制灌输”产生的厌学情绪。例如,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清“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的一宝”这一重要主题,可以采用一边播放“解放思想”政论短片,教师边讲解,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解放思想的重要性,紧接着联系现实进行讨论,“如何解决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归纳、点拨,指出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然后边讲解边播放各行各业中解放思想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成功案例,再进行归纳总结,布置作业“解放思想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第三,运用多媒体进行自学式教学。利用网络、课件、电子教案辅导学生的自学,网络信息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社会实践中的新鲜事例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平台,电子教案、视频和课件信息沈量大,具有生动、直观和形象等特点,增加了自学的兴趣,从写读书笔记、收集材料、写心得体会和观后感等进行网上交流,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学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从被动教育变为主动教育。

三、如何克服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1、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学生的思想、情感、知识是动态的。《概论》课具有实践性、时效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采取灵活多样的课教学形式。

2、加强师生互动,避免网络依赖症

在合班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前台隐退到幕后,由计算机代替了教师的一些工作,教师课堂工作减轻了,渐渐地依赖媒体机器。这样师生面对面的思想情感交流减少了,老师人格作用被忽视了,久而久之从教师身上学生看不到优秀的品质和渊博的学识。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利用课堂点滴机会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辅导。例如课前的准备活动中交流,课件播放过程维持课堂纪律,带着扩音器到学生中间进行提问、讲解,等等。

3、多媒体教学不可替代社会实践教学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社会实践教学更便捷、安全、成本低效率高,往往造成多媒体教学代替社会实践教学,放弃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脱离实际。《概论》课主题是主义的中国化,主线是中国化的主义,此课程是中国特色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密切联系国情、省情、市情的发展变化,善于社会实际问题必然要求进行社会实践教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地址:www.myenblog.com/a/285715.html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上一篇作文:关于自由感与主体价值取向探析_其他哲学论文十篇

下一篇作文:返回列表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信息社会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_教育理论论文》为作文之家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信息社会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_教育理论论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